-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多奉献 但求分享
2008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年份,也是高为杰先生五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喜获丰收的一年。12月1日晚,北京音乐厅乐声飘扬,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族音乐成果系列展演――高为杰作品音乐会”成功举办。音乐会演奏了他的弦乐四重奏《远讯》,钢琴曲《秋野》、《冬雪》,管弦乐《歌与舞》、《日之思》,中提琴与乐队《玄梦》,打击乐与管弦乐队《远梦》等10部作品。这些作品是从高先生的几十部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创作年代由1959年跨越到2006年,风格技法涵盖传统调性音乐、十二音体系、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集合配套、复风格、十二音定位和弦、无限音列等,较全面地展现了这位当代作曲家的创作风貌。
高先生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特聘研究项目主持,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联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兼聘教授, 曾任《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传略已载入英国剑桥《国际音乐与音乐家名人词典》(第17版起)等辞书。高先生在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材,曾经受教于他的如瞿小松、何训田、贾达群、朱世瑞、唐青石、沈纳蔺、崔文玉、陈丹布、芮雪、崔权、朱琳、吴军等,都已成为国内作曲领域的主力军。他自50年代末至今在国内外演出、出版作品四十余部,获得多种奖项,改编和编配的乐曲不计其数。他撰写或参编《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协奏曲卷》等多部书籍,在《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创作》、《音乐研究》等音乐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一百六十余篇,涉及美学、欣赏、作曲技术理论、作曲家和作品研究等各个领域。他的文章涉及的当代作曲家及作品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体现出他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广阔视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高先生喜爱的名句,也是他音乐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
一、初试锋芒
高为杰先生1938年5月生于上海,从小品学兼优。父母没有对他进行专门的音乐教育,但通过收听广播,他深深热爱上了音乐,并开始自学作曲,后来有幸受到了邓尔敬教授的亲自指点。考学时他放弃了可能被保送上清华大学的机会而考取了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在当时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他凭着超强的自学能力和刘文晋、章纯、俞抒、邹鲁、黄虎威等老师给予的帮助与指点,各门课程学得极其优秀。在校期间由于成绩突出,四川音乐学院安排他在1960年提前毕业并留校工作。
此次音乐会上演的管弦乐《歌与舞》(1959年)便是他学生时代的作品。该作品虽然有模仿欧洲民族乐派的痕迹,但音乐展开中规中矩,“歌”之旋律优美,“舞”之热情生动,堪称学生作品中的佳作。
在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他和他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使他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被迫停止了心爱的创作。“文革”结束后,如寒冬将过的早春,他的创作热情重新被点燃。1978年刚得到平反,他就与学生唐青石一起创作了交响叙事曲《草地往事》,该曲于1981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创作评奖二等奖。1980年,他又与俞抒、朱舟等合作创作了民族管弦乐《蜀宫夜宴》,并于1984年获全国第三届音乐创作评奖一等奖。
二、风格转型
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逐步传到国内,高为杰热情投身于对其学习与研究中。1983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音乐团体“作曲家创作探索会”并任会长。这个团体分工协作,对将当时少量流入国内的书籍与音乐作品进行翻译,共同学习。该时期高先生对十二音体系、自由无调性等技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创作实践,先后创作了室内乐《金色》(1986年)、舞蹈诗音乐《日之思》(1986年)、舞剧音乐《原野》和《第一交响曲》等。
此次音乐会上演的《日之思》是高先生由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风格转型的第一部作品,带有表现主义的美学特征。高先生的创作多以文人学者型气息为主,而在此作品中无调性不协和音响的强大冲击力、窒息的悲剧性格、充满矛盾冲突的音乐,展现了高先生创作中不常涉及的另一面。这里显然不只是技术技法的转型,而且体现了作曲家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的深刻转变――这当然和他在“文革”中经历过的磨难有关,但他并不仅限于个人痛苦的宣泄,而是提升为一种更崇高的、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在无调性音乐创作的实践中,高先生对非调性体系多声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借鉴他人成果、大量作品分析与实验,他探索出一种以“五度相生”为基础的新的和声力学研究方法,撰文《和声力学研究――论音高集合纵列的分类及和声张力效应定量化分析》①进行了阐述。这一方法如果用于创作,可以帮助作曲家选择和声音响,精确控制音乐紧张度的变化;用于作品分析,可以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