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孝观念的历史演进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孝观念对于家庭的和睦团结和国家的稳定统一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旨在对先秦孝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及历史演进作深入细致的探讨,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孝观念;先秦时期;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12-02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源头。在孝观念的发展中。先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孝观念产生于西周。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对象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特点。这对中国社会伦理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关于孝观念形成于何时,近年来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产物。在远古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在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除了祈求神灵保佑,惟一所能依靠的就是前人不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而在那时老人、长者自然而然就成了这些经验的载体和传承者,从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尊奉。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尊老、敬老的传统。但这些只能看作是孝观念的萌芽和朦胧表现,说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虽然也许具有理论和逻辑的合理性,但还是缺乏足够的具有直接说服力的实物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孝观念起源于殷代。虽然根据文字可靠史料,“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的甲骨卜辞和铭文中。但是殷人对帝神及祖先的崇拜、敬奉及祭祀活动都是源于恐惧、敬畏的心理和对现实生活的需求。这种崇拜和信仰本质上应属于宗教形态,并没有伦理价值。
笔者认为,作为伦理观念的孝是西周时形成的。周人对帝神和祖先的尊奉是一种在感恩的心理驱使下的一种对祖先的报本的孝行。这种孝观念体现了人报本返始的道德情感和基于这种情感产生的道德自觉。在周代的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孝的记载。此外,在《尚书》、《诗经》中关于孝的论述也很多。这说明在西周,孝观念已成为社会普遍的伦理观念。在宗法分封制的条件下,孝观念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和整个宗族的和谐稳定,巩固了天子、诸侯的统治地位,于是“孝”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强化王朝统治和维系社会秩序的道德行为准则。
在西周时期,孝观念的内容已比较完备。它包括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对故去的父母、祖先的追孝,施孝方式主要是祭祀。如《国语?周语上》中说:“夫祀,所以昭孝也。”《国语?鲁语上》云:“夫祀,昭孝也,各致斋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诗?周颂?雍》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於,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二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养。在西周的历史演进中,对在世父母的孝养远远晚于对祖先的追孝,在早期更多地表现为孝行,而不是成熟的、理性的孝观念。但对健在父母的孝,在这时期的文献和相关资料中也还是可以找到的。如《尚书?酒诰》载:“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周礼?地官?师氏》载:“一日孝行,以亲父母。”《诗?大序》日:“先王以是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书?君陈》载“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同时,对孝与不孝,周统治者也制定了具体的奖惩措施。如《尚书?君陈》载,君陈这个人,由于“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所以就任命他做官。与此相反,周人认为对不孝要严加惩处,在《周礼》卷10中,则把不孝列为数刑之首:“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日不孝之刑,二日不睦之刑……”
二
孝的思想在西周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对于孝的态度却差别很大。主张返归于“无名之朴”的道家认为,孝是人类堕落之后产生的一种不吉祥的东西,认为孝是虚伪的束缚人性的东西,故《老子》曰:“六亲不和有慈孝。”《庄子?天运》中则讲:“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太息而言仁孝哉?”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对孝观念也持否定态度。比如《韩非子?忠孝》中说:“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而墨家则以“利亲”、“交孝子”为重要内容,强调物质上奉养父母的重要性。如《墨子?节葬下》曰:“今孝子为亲度也,将奈何哉?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若三务者,孝子则为亲度也。”而儒家不仅承认孝观念的社会伦理价值,而且在哲学上给重要的地位。儒家认为孝观念是道德的起源,密切影响着社会的安宁。以孔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儒家知识分子对西周以来的孝道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改造和创新,为孝观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这一时期,孝观念由宗教伦理变成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在西周,虽然孝观念的内涵已经比较完备,但主要含义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