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开启一座城市的“密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开启一座城市的“密码”   2006年7月28日凌晨2时许,河北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上早已经人头攒动,除了那些悼亡逝者的大地震幸存者之外,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新闻记者也参与了这次盛大的民间献祭活动。是时,暑热中难得一丝清凉,而游走在惨痛历史与鲜活现实之间的悲情,让广场上的每一个人都面容凝重。在民间,唐山的大街小巷,仍有数不清的市民自发在路边烧纸祭灵,袅袅烟雾中,整座城市都沉浸在无边无际的伤痛之中。   30年前的1976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一座闻名全国的重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平地;24万人的生命作为一个悲哀的人群,整体消失了;更有不计其数的人还要在情感的伤痛之外,承受身体创伤的痛楚。其情其景的伤怀动容,漫长年月的锥心思念,难以一一尽述。为了不该忘却的纪念,也为了今日之人的前行,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日子里,《燕赵都市报》进行了一次时间持续三个月、总版数超过150个版面的大型策划报道:《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祭》。   整个策划既做到了视野开阔、大气磅礴;也做到了关注平民、以情感人,从其产生的良好社会效果看,应该说,这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报道的成功的媒体策划。   还原惨痛历史的真实情状   唐山大地震过去已经整整30周年了,30年来,关于这次大地震的报道几乎年年都有;而多年来,迭加于大地震之上的意义也越来越丰富、牵动各方情绪的层面也比较多,这样,报纸的纪念报道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为此,《燕赵都市报》经过认真筹划、反复研讨,决定主要进行两个向度的深层挖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寻找契合点,确定报纸的传播亮点。   一个向度,还原历史,再现当年灾难来临时城市的真实情状。在这种追溯中,我们设计了几个专题、专栏以及特刊,按照既定的报道节奏渐次推出。   ①专题:“寻找30年前的旧迹”。循地震当时的城市地标,寻找当下的新城市地标,以新旧照片、历史见证人的叙述展现历史变迁。我们认为,而今存留的寥寥几处以标本形态存在的地震遗址,实在是唐山最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丑陋的,它又是神采飞扬的;它是沉默的,它又是蕴藉无穷的;它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混凝土钢筋废弃物,它又是唐山民众虽经历百般揉折犹不气馁的象征物。   所谓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人们通过这些残缺的建筑,得以深入到彼时受难者的心灵,悉心体察他们的悲苦和上进。这些年来,唐山从一片废墟瓦砾中崛起,世人多津津乐道于其震惊世界的成就,殊不知,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源于一种正视灾难的精神气质……地震毁掉了他们的家园,也毁掉了他们寄托在家园之上的梦想。但正所谓希望从绝望处升起,这些普通人筚路蓝缕不辞辛苦的努力,让一个新唐山展现在世人面前。   ②专栏:“唐山大地震30年祭之民间记忆”。通过地震当事人的口述实录,还原历史面目,强调亲历性、个体性和粗砺的质感。比如一个叫做王子兰的老大姐回忆自己废墟下8天7夜的经历时,她这样说:“我听见了濒死者最后的长吁声:哼――哼,没了。再哼,再没了。”她说“不断听到周围被压住的人一点点死去。从大声喊救命,到救命声越来越微弱,最后就是长长吁一声,那口气,就散了。”   这样平和的叙述,以及蕴涵在叙述中的毛茸茸的质感,没有身历那场大灾难者,大概很难真正领悟得到。而我们的“民间记忆”专栏也因为这种原汁原味的真实,吸引来大批亲历者的来信来访,他们向我们打开了封闭了多年的惨痛记忆,也为读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口述历史”。   ③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之人物影像”。陆续访问了抗震救灾高层指挥者万海峰、迟浩田、肖寒;记录大地震真实情状的作家钱钢、关仁山;谋划新唐山建设的建筑专家吴良镛;抗震救灾时的地震工作者王运启等知名人物。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叙述,同样是反映那场灾难原真性的权威叙述,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叙述,对当时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国家可歌可泣的救灾重建历程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2006年6月26日,迟浩田上将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达了对唐山人民的深深惦念。时光虽然已经过去30年了,这位当年的抗震救灾副总指挥仍能清楚地记得唐山的一条街道、一个村庄,一位从废墟上扒出来的伤员。   1976年7月29日,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迟浩田率部驰援唐山,与先期到达的河北省委领导、北京军区领导,共同组织了已经沦为废墟的唐山抗震救灾工作。迟浩田上将给予灾难中的唐山人民极高的评价,他说,在惨烈的自然灾害面前,唐山人民没有被压垮,死了那么多人,没有流泪,也没有大喊大叫,他们把巨大的悲痛留在心底,自救互救,与灾难进行着不屈的抗争。从废墟中死里逃生的人,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在部队到达之前靠自救和互救脱离险境的。迟浩田上将说,唐山人民这种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意志是中华民族的缩影。通过大地震,我们才真正认识了唐山人。   ④特刊:《为了不该忘却的纪念》。2006年7月22日,《燕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