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海遐思录(之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银海遐思录(之二)   [摘要]杜甫仁科的电影文学剧本《海之歌》堪称世界电影文学中巅峰之作。它以大型水库建设工程为背景,以“戏剧性电影长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影片因由他人代为执导,不免显得逊色。希望我国电影界在表现此类题材时,不必拘泥于情节和故事。   [关键词]《海之歌》戏剧性电影长诗历史与现实 文学形象与银幕形象      在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中,叙事文学(小说)、抒情文学(诗)、戏剧文学(剧本)的佳作不可胜数,而电影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能与上述三类文学媲美的,可说是少之又少。《海之歌》则堪称世界电影文学中之翘楚。   《海之歌》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兼电影导演亚历山大?杜甫仁科谢世之作。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在1956年末曾破天荒地以头版的半版篇幅刊登了此剧本的精彩片断。剧本全文在1957年第1期苏联《电影艺术》杂志刊出后,没过多久又被授予列宁奖金。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不是影片)能获此殊荣,这在整个苏联文学史和电影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当时我国和苏联的关系仍处于“蜜月”时期。我国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刊物《中国电影》后改称《电影艺术》在1957年第11、12期合刊“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纪念专辑”上全文刊载了《海之歌》的中译本,杜甫仁科生前所作的数十幅“场面设计图”也一概照登。紧接着,中国电影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了此剧本的单行本,不久即告脱销,不得不重印。1959年,《海之歌》又选入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苏联电影剧本选集》第3集,两年后。作为《杜甫仁科选集》的一部分再次出版。这个电影文学剧本曾在我国电影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广大电影文学爱好者中也觅得了不少知音。我作为此书的翻译者就接到过不少读者来信,其中有一位解放军战士不断给我来信,畅谈读后感受。由此与我建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那末,《海之歌》究竟为何受到前苏联有关方面如此重视,又在我国赢得众多读者呢?   1956年末,我从《真理报》上读到此剧本的节录后。就被其中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描写所深深吸引,后来我找到剧本全文,常常深夜不眠,用几个月的业余时间就把这个长达10万字的电影文学剧本译出。我想,吸引读者的可能也就是这种回肠荡气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崇高人性的赞美和对现实中丑恶现象的鞭挞。   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常常联想到自己十多年前在印缅战区的原始丛林中与日寇作殊死战斗的那些日日夜夜。当时我在美军的一个野战部队里当翻译官,好几次都险些被日军炮火送掉性命。同时,我又联想到我们现实中美丑并存、鱼龙混杂的种种景象。那时反“右”斗争的风暴刚过去不久,我因为在此前为本单位的那些根本称不上“右”派而被戴上“右”派帽子的同志们说了几句公道话,被列为“右派同情者”,差点也被戴上那顶帽子。一些在反“右”中冲锋陷阵。可说是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的勇士们,反而耀武扬威,得意洋洋。所以。当我翻译到杜甫仁科在书中对那些坏蛋、投机分子、趾高气扬的高官极尽讽刺、鞭挞之能事时,我感到特别带劲。剧本快要结束时。写到一位名叫克拉夫钦科的普通集体农庄庄员和他的妻子把一只冻伤坠地的天鹅细心照护。在它的伤养好后把它放飞。让它返回自由的天空。夫妇俩打从心里感到温暖和幸福。可是在那个年代里,这一善行却被我们某些评论家看作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仿佛人们总应不断地讲“斗争的哲学”,“……跟人斗。其乐无穷”。由此引伸,剧本里所描写的一位老母亲把柏林广场上的苏军烈士纪念碑,那位一手执剑。一手抱着沉睡的婴儿的战士误认为她的儿子而流泪不止,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和平主义”了。   对《海之歌》作“和平主义”、“人性论”的指责声,我的的确确在1959年中国影协举行的一次影片讨论会上听到了。这些指责者根本不了解;苏联在那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阵亡和遇害的足足有2500万人。正如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东方主战场抗击了日本侵略军的绝大多数师团那样,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上抗击了纳粹军队的绝大多数兵团。这些指责者更不了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的一段日子里,一些热衷于所谓“战壕的真实”的苏联评论家曾对《海之歌》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横加贬谪。说它“充斥着豪言壮语”,等等。   杜甫仁科未能亲自执导这部影片,而由他的遗孀索伦采娃代为完成,不免令人深感遗憾。在我看来,完成的影片与电影文学剧本相比存在不小差距。这可能就是电影文学剧本荣获列宁奖金。而影片却没有获得任何奖项的原因。   由此我联想到,一位电影导演如何将剧本的文学形象转化为银幕想象,其才华毕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海之歌》剧本一开篇就令人如入奇境,浮想联翩      辽阔的第聂伯河在呼号,   狂怒的风暴在咆哮,   高高的柳枝吹垂拂地,   波浪和群山比量高低。   我站在“涅克拉素夫”号轮船的甲板上。迷人的景物浮现在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