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越剧的民间乡土情结
以乡土文化、民间艺术为本源的越剧
越剧植根于民间,兴盛于民间,从孕育到诞生、发展,都具有根深蒂固的民间文化基因。与昆曲、京剧、汉剧等明显有别的是,越剧既不以四大声腔为基础,也不从文人笔下走上舞台,而始终是以乡土文化、民间艺术为本源,逐渐发展壮大为涵盖江南的大剧种。
首先,越剧具有浓郁的民间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二十世纪初,封建制度虽摇摇欲坠,却仍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尤其在浙江绍兴地区,封建观念依然非常严重。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在受到封建制度、封建意识束缚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评判标准。这两者的相互交缠、摩擦和冲撞,成为当地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早期越剧剧目中有大量反映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具有较为浓厚的封建意识,又体现着百姓郁积的不满和反抗的情绪。譬如当时绍兴童养媳现象盛行,贫苦农家的女孩小小年纪就被送去当别人的童养媳,往往受尽磨难。《养媳妇回娘家》这一作品表现的就是童养媳的生活感受,作品对童养媳的不幸际遇寄予了同情。更多作品反映了打破封建束缚、追求爱情自由的渴望,其中《梁祝哀史》堪称其中代表。“小歌班”初期就将“十八相送”和“楼台会”编成戏演出,后更将全部故事编成本戏、连台大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即便是一些表现上层社会帝王将相生活的戏,越剧也常以民间的视角将其改造,将着眼点从政治关系转移到家庭伦理关系,强调帝王作为普通人的心态情趣,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孟丽君》的背景虽是朝廷忠奸之争,但在戏中,无论孟丽君、皇甫少华、元成帝还是太后,并没有强调他们的历史身份,而是用民间眼光和观念改造成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其二,越剧具有以民间乡土语言构成的声腔特色。“百样乡音百样戏”,方言与剧种是一体的,失去了方言,就失去了剧种独有的内涵和灵魂。地方剧种的声腔主要由地方方言特殊的诗歌性和音乐性生发而来,并进一步将其发挥,使语言特色与剧种特色共生相连。
越剧早期舞台语言以嵊县乡土语言为主,随着流行地域的扩大并进入上海等大城市,逐渐地转变为以吴语方言为基础,吸收部分“中州韵”形成一定规范的舞台语言,俗称“越剧官话”。越剧语言通俗而又富于文学性,内容细腻而很有概括性。它是戏剧的,也是诗的,唱词是以民间口头文学为基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词格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逢偶押韵,容易上口,可带动观众吟咏。越剧传统剧目的语言充分发挥了民间文学的长处,通俗而生动,比喻贴切,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传唱时,男女老少皆宜、文化高下不论,十分有利于流传普及。
其三,民间风俗民情推动了越剧艺术的发展。民间戏曲起源于民俗生活,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民俗事象的附生物而存在。越剧的产生与本地风土习俗,地理民情息息相关。
越地巫风素盛,祭祀神佛的信仰活动经常以歌舞娱神的仪式表现并逐渐发展。旧时越民间普遍存在稻神、秧神、谷神信仰,广大农村产生信奉谷神的传统,每逢春社、秋社便要举行祭祀仪式,如迎神赛社、朝山进香、共庆祭献、禳灾祈愿,当时统称演“社戏”,逐渐发展成为约定俗成的民间节日。“庙会戏”、“节会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长期盛行。遇干旱、水灾、虫害或瘟疫流行,也常常演戏敬神,禳灾祈福等名目繁多。社戏的演出差不多全年连续不断。据《述异记》载:“越俗祭防风代,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六朝时,会稽成为江南大郡,道教、佛教与鬼神信仰更是昌炽,好谈之风,鬼神志怪之说,神仙信仰,遍及民间。甚至出现神佛信仰活动的节日化。破产的农民迫于生计而从事文艺活动。陆游《老伶》诗有云:“老伶头已白,相识不论年,时出随童稚,犹能可管弦。”老伶就是当时绍兴农村出现的专业演员,称“村伶”。这样的村伶有各自的班社组织,进行专场演出活动。历史上曾出现“老少咸集、万人空巷”的盛况。以民间信仰为形式的迎神赛会成为民众的狂欢节而延续数百年,显示出勃勃的生命力,有力推动了包括越剧在内的戏曲艺术的发展。
其四,民间文艺为越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富饶的土壤。越剧发源地嵊县地处浙东中部,山川秀丽,物产丰盛,向有“越中福地”之称。这块“福地”上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歌、热烈欢快的吹打乐、说唱俱佳的曲艺、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如“动物舞”、“灯舞”、“人物化装舞”、“布龙”、“高跷”、“秧歌”、“仙鹤舞”、“斗鸡”、“调马”、“大斗舞”、“翻船”等,多种形式并存。更值得一提的是,绍兴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源远流长,早在唐代越州就出现了“参军戏”,此后历代均有发展。特别是明代诞生了行当比较齐全的“新昌高腔”。到了清代,出现了“绍剧”,而且还有“绍兴平湖调”、“词调”、“绍兴宣卷”、“诸暨乱弹”、“绍兴滩簧”、“目连戏”、“孟姜戏”、“莲花落”、“宁波道情”等。多种文艺形式并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