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多民族文学史.docVIP

初探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多民族文学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探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多民族文学史 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多民族文学史观 壮族 梁庭望 内容提要:中华文化是由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图构成的,以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的汉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其他三个分布少数民族的文化圈呈“亡”形围绕在中原文化圈周围。由于相邻文化区之间都有重合部分,遂使11个文化区呈链形勾连,在时空上环环相扣。各文化圈、文化区之间的文化互相辐射,并由经济纽带、政治纽带、文化纽带和血缘纽带连在一起,从而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格局。正是这一格局,构成了中华文学的历史背景,使汉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中华文学是由汉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构成的,中华文学史应当是以汉文学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学史。毕业论文 关键词:中华文化板块结构 多民族文学史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中华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由众多民族文化有机地组合而成的,有悠久的历史。田野调查和史籍记载表明,中华文化的起源是多源的。在东北地区,有早期的红山文化,大草原有细石器文化;黄河流域有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渚文化;华南有柳江人文化、麒麟山人文化、甑皮岩人文化、石峡文化;西南有三星堆文化#8943;#8943;关于中华文化的结构,诸家有两分法、五分法、六分法等多种说法,主要是以考古为依据的,其局限是往往没有考虑不同语系语族民族的分布。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脱离了民族去谈文化,何来文化?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分布、文化特征四个方面综合考察,划分为四大板块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文化特征主要选择其中的制度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主要是饮食、服饰、居住、人生礼仪岁时等)、宗教文化、娱乐文化、文艺生活等作对比。 板块结构原是地壳结构概念,地壳就是由五大板块构成的,这里将地壳结构概念扩展为地理空间概念,再引申为文化区域时空概念。文化板块结构的理论基础是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考古学成果,同时参考了欧洲德奥学派格雷布尔等人的文化圈概念,美国学者C#8226;韦斯勒的文化区概念,法国基亚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美国韦勒克的平行研究,根据中国文化结构的特点综合而成。格雷布尔等人认为,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因素的区域是为文化 圈,它包括一个在功能上互相关联的文化丛。但德奥学派认为文化丛在一个文化点上产生, 然后在地球上广泛传播,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色彩,为我所不取。文化区小于文化圈,所谓 文化区,是指若干相似文化存在的区域。基亚和韦勒克的理论指的是两个国家之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我则扩展为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比较研究。笔者吸收上述诸家理论的积极成果,克服它们的局限,根据中国文化结构进行调整,得出四大文化板块的结论。意在使中华文化的结构在人们面前呈现出明晰的图谱,从而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提供背景。四个文化板块是: (1)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由黄河中游文化区、黄河下游文化区组成,这是中华文化的主 体。 . (2)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由东北文化区、蒙古高原文化区、西北文化区组成。 (3)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由青藏文化区、四川盆地文化区、云贵高原文化区组成。 (4)江南稻作文化圈,由长江中游文化区、长江下游文化区、华南文化区组成。这四大文化圈在先秦即已形成,古籍所说的与华夏相对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基本反映了四个板块的民族结构。西周时“四夷咸宾”,可见已经形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8226;羊部》载:“羌,西戎,羊种也,从羊儿,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 羌从羊#8943;#8943;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反映了四大板块的民族分布。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各个文化圈已经发生很多变化,但其基本格局尚存,轮廓清晰。 中原文化圈自陇东直抵东海之滨,北到长城,南抵长江,是中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其西 部黄河中游文化区,是龙集团的崛起之区;黄河下游文化区是风集团的崛起之区。这一文化圈以陇东、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为心地区,两个文化区之分界大致在河南中部偏西,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中原文化圈大致在北纬30,东经105~ 地平旷肥沃,气候、雨量适中,年无霜期长达7、8个月,宜于作物生长,生物群落密集,适于人类生存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历代中央王朝的都城都在这一中轴线内自西向东移动,于今亦然。其经济生活主要是旱地农业,以小麦为大宗,五谷俱全,辅以家庭饲养,物阜民殷。千里沃野孕育了中国 族,汉族在这里生存繁衍,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圈内的其他民族皆后来移入,而且大多融人汉族,使汉族不断壮大,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民族。其语言汉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