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不香,坏人不臭”的文学语法.docVIP

“好人不香,坏人不臭”的文学语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好人不香,坏人不臭”的文学语法    “好人不香,坏人不臭”是坊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说的是生活中的一种怪相:好人得不到真正的赞赏和美誉,坏人也受不到应有的道义责难。好与坏、是与非囫囵到一块儿,没有人去甄别它们的界限。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发生,说明一定范围里人群的伦理观出现了问题。而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则表现为: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取一种特殊的文学语法――在好人形象里掺入一些毛病,在坏人形象里掺入一些优点,把双方的人性拉回到一个平面上,来个好坏“平均主义”,使作品丢掉了基本的伦理尺度,损害了文学的精神属性、道义承担和审美效果。   现代理性告诉我们,人的行为选择,使其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诚实友善、正义勇敢、埋头苦干、勤奋进取――这些都是人类身上焕发出来的不言而喻的优秀品质;反之,好逸恶劳,损人利己,寡廉鲜耻,穷奢极欲――则是人类所不齿的精神垃圾。然而,本来确定的东西,忽然变得不确定了;本来一目了然的判断,忽然丧失了主张。人们对一切的解释变得模糊不清、语焉不详,生活和文学中出现了混沌现象。   人类的精神里面有一种求真的冲动。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句“我不相信”,代表了中国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对“文革”历史虚假的陈述所做的“抗伪”表达,那么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分化,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我不相信”已经在虚无主义、怀疑主义者那里,衍化成了拒绝一切信任。信任的匮乏是导致生活和文学浑沌的根源。   一些作家认为好的真实没有说服力。他们宁愿相信人性的“向下之力”――贪婪、自私、狠毒、卑鄙,而不愿相信人性的“向上之力”――施舍、无私、慈悲、坦荡。他们对生活中人类行为的真善美,充满了狐疑。一位作家看完一个好人的真实资料后,在他的文章中坦言:“我们的小说中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把这个人物写进小说里,我猜大概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们似乎没有能力对这类人物有令人信服的叙述。”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这位作家这番话,首先,他说出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作家的人物画廊里的确很久不提供“这样的”好人形象了;其次,作家自己没有行动,并得到证明,就断言好人形象在读者那里通不过;紧接着他回答了第三个问题,“没有能力对这类人物有令人信服的叙述”――这句话倒是很诚实。为什么“没有能力对这类人物有令人信服的叙述”?因为作家本身就没有真信服,即使感动也只是一时,稍纵即逝,作家的情感没有真正放在“这样的人”的一头,所以他的“能力”不可能和他的主观积极地汇合到一处,为“这样的人”寻找到“令人信服”的根据。换句话说,作家与“这样的人”分属两界,怎么可能会与“这样的人”产生亲近的热情?当然也不会萌发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和冲动。说穿了,还是信念的问题――对好人没有信念,对“这样的人”在内心深处并不由衷地认同。   相反,我们的作家对坏人形象的把握,从行为到心理轻车熟路。作家寻找坏的真实,而不去寻找好的真实。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的基础》一书中记述了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阿对他说过的话:描写一个混蛋比描写一个好小伙子更有戏剧性效果。这位美国编剧在转述一个技巧――行动的人,是推进情节发展的动力,在这方面,一个混蛋要比一个好小伙子骚动得多。不少大作家都表达过类似的写作经验,不幸的是,在我们这里,作家不是把这个经验领会为技巧,而是当作整个世界观,在他们的眼里没有纯粹的“好小伙子”,只有遍地的清浊不分的“混蛋”。   于是,一种怪异的文学的语法产生了,如此进行分配:好中有坏,坏中有好。譬如《上海滩》里的冯敬尧,一方面他是社会上的流氓大亨,另一方面他是家庭中的慈父。这两年,新历史主义小说和影视剧普遍采用这个策略。有一点不同的是,尽管《上海滩》把一个冯敬尧分了很多的层次,但在基本伦理判断上丝毫不暧昧:冯敬尧的父爱不可靠,他把爱女冯程程的婚姻当作拉拢阿力、争取新生势力的筹码。他并不以女儿的爱和幸福为旨归,而是让爱女作为实现利己目标的牺牲品。而新历史小说和影视剧在展示人物双重人格上,采取大撒把式的处理,让每一重人格线性地发展,没有肯定的倾向性,对恶也不加抑制。作家到底在写一个好人,还是在写一个坏人,没有终极的结论。   当然,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提倡文学作品一开场好人和坏人的形象就泾渭分明,但所有作品结局都向作家讨要一份鲜明的审美立场。像这样“好人不香,坏人不臭”,不仅是文学的乖巧之举,更是伦理上的一种精神危机。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