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好诗》墨迹的文化隐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好好诗》墨迹的文化隐喻   编者按:《张好好诗》是杜牧传世的唯一一件墨迹。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历代评之甚多。曹洋先生本文运用文化透视法对《张好好诗》墨迹进行剖析,着重解决其两个问题:一是文化的归属,即书法的时间性和魏晋风骨的指向性。二是书法美学的身份归位,即深得“二王”书法三味。别样的分析方法,相信会给我们品鉴、学习《张好好诗》卷产生深刻的感悟。      历史不会留下平庸之辈。每位文化巨匠背后总有长长的影子,没有影子的巨人是虚妄的。影子的文化底蕴决定着大师们的存在力量,而这些恍惚的影子又深藏不露地隐喻在他们的作品中。杜牧的《张好好诗》墨迹便是储藏着不动声色的影子的作品。作为唐代杰出诗人留下极其有限的墨宝之一,本该为之欢呼雀跃,然而偏偏有人把它作为杜牧“风流好色”、“颓废狂任”的有力证据,并宣称“倘若杜牧没有出众的诗才,他作为历史人物简直一无可取”(1)果真如此吗?澄清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把握杜牧本人,更有利于我们对其书法价值的探寻。   这件作品书写的时间,诗的小序似乎记述得很明白:“牧大和三年,……后一岁,……后两岁,……后二岁,……故题诗赠之。”看来该作品成于大和八年,确定无疑。(2)然而看看杜牧的行迹,问题就来了。大和二年杜牧登进士第,又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第二年即大和三年,杜牧“佐故吏部沈公(传师)幕”,始识张好好,大和四年,他随沈传师并张好好移镇宣城。在此期间,杜牧与沈传师、张好好过往甚密。大和七年四月,杜牧赴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儒书记。直到大和九年,杜牧内擢监察御史,离开扬州赴长安供职。也就在这一年四月,沈传师去世,张好好被逐出沈家。诗中曰“水云秋景初”,说明杜牧与张好好相遇在大和九年的秋天。由此可以判断《诗序》中的第一个“后二岁”是指张好好被沈传师之弟沈述师纳为小妾的时间,即大和六年,此非杜牧本人的经历时间(其实原序句意也是如此)。第二个“后二岁”是指杜牧大和七年离宣城到扬州,尔后转赴长安再到洛阳的后两年,即大和九年。这样看来《张好好诗》写于大和九年而非太和八年(公元834年)。   这不能怪读者解读有误,关键杜牧本人对时间的交待有些模糊,但这又不能全怪杜牧。中国文化对时间本来就是很淡漠,一年、两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庄子所设定的语境里,早已告示:百岁光阴不过一梦蝶。时间在东方不是束缚心灵的枷锁,而是对生活的馈赠,并且成为艺术最和谐的搭档。这一点完全有别于西方,萨特说:“人的不幸在于他被时间制约。”(3)他们把对时间的恐惧、无奈嵌入到语言中,试图用时态来挟制时间;他们用最精致的时钟来算计,试图掌控时间,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怎样努力地衡量时间,划分时间,我们都没有办法最终控制时间。”(4)而在我们东方从来没有想控制时间,“一阴一阳为之道”,我们很艺术地享受时间所给予的乐趣。宗白华先生说:“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节奏化、音乐化。”(5)黑夜与白天演绎成太极,于是我们认同了黑白书画艺术。四季花卉会同时出现在一幅绘画作品里,无论是花鸟画还是山水画,都没有光与影的变换。书法成为凝固的时间,节奏是时间追逐的游戏。现在让我们来探析《张好好诗》是如何表现时间的弯曲度的。我们知道一条自然的墨线,并没有美学意义,而在经过书家运用起笔、行笔、收笔表现后,就呈现出美的质感,何哉?这是因为自然墨线就其时间性看,是匀速直线型,其弯曲度是平面的,如同等速的时钟,没有生命的呼吸。而具有“三笔”特性的线条,其时间性则是一步三摇,至少维持三个以上的向度,从而形成生命的张力。故尔黄宾虹先生一语道破:“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语,最是金丹。”(6)《张好好诗》中每一笔画无不合乎这“一波三折”之法,在起、承、行、转、收一系列的运动里,时间的弯曲度在不断变幻,生命的节点由此丰富起来。那一刻的杜牧正与农夫一道,在封建秩序中享受农耕时代所特有的优游生活,只不过农夫用牛犁地,而杜牧用笔写字,喻体不同,而文化本体一致。这就是我们把作为诗人的杜牧还认可为书家的原因之一吧。当然杜牧还有自己个体的独创,通常的转折只有一个时间的转向,但在杜牧笔下,却大量出现先大转后顿挫的笔画,例如“凤”、“讽”、“且”、“相”、“徊”、“凋”等字,这样时间又多了一个驿站,人生又可以栖息于此,它既可以作生命的思考,又可以作雾霭流岚的观赏,幸福的欣悦被压缩成一个转瞬即逝的时间片段,人的情感被抽象外化成简单线条,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书者,心之迹也”。但是杜牧没有毫无节制地挥霍时间,任点画恣肆扩张,他很有分寸地经营笔画,把握着时间的弯曲度。在恍恍惚惚的黑白影迹里,杜牧倾诉出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文化的满足。   董其昌评述《张好好诗》云:“深得六朝人风韵。”要深得魏晋风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内在的文化诉求,二是书法美学的归依。前者由血雨腥风的政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