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宝鸡青铜器国宝背后的故事(一)
宝鸡,宝地也。有说法云:咸阳的黄土埋皇上,宝鸡的黄土出古董。瞎子走路时一不小心会被宝绊倒;鸡在崖背上刨虫吃说不准会啄出一件宝物。老天爷有意从这里甩出几件器物,中国历史的界碑就要挪一挪位置。人们像读天书一样破译着宝物上的铭文,宝鸡成了中国的“青铜器之乡”。从汉宣帝时代这里出土了尸臣鼎之后,毛公鼎、大盂鼎、史墙盘等3万件文物便纷纷从黄土中蹦了出来。每件文物的出世都有神秘的传说;每个挖宝者和护宝者都有跌宕起伏、悲喜交替的经历……本文从采访到的36个挖宝人的真实故事中,选出几篇,以飨读者。
“何尊”睁鬼眼 陈堆吓得直发抖
“太放”有胆识 废品堆中救国宝
青铜器散发着“狞厉之美”。有原始图腾的天真、厉鬼般的狰狞、谶语般的诡谲、苍松般的威仪、黑云般的凝重。青铜器身上的所有亮点,都可以通过何尊折射出来。这件宝物被称作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被称作“镇国之宝”。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这些大件宝器相比,它高只有39厘米、重只有14.6公斤,是它们之中的小兄弟,但由于造型奇特,有骇俗之美、惊世之姿,将思想家的深邃、哲学家的缜密、美学家的夸张统统融于一身,在青铜器世界中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2006年5月我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见到何尊时,思想的燧石被击打出束束火花。何尊1963年出土于陈仓区贾村镇,我直奔这里而来,拜访它的发现者陈堆。在镇上,当我打问陈堆这个人时,一位胡子花白的老人很惊异地说:“他去世多年了!”老人指着镇街西边的一座老房说,陈堆的老伴张桂兰还在,两个儿子都很出息,在外边干事。街上赶集的人密密麻麻,人们说话的声音朗朗亮亮。眼下,贾村塬上的小麦穗儿已平崭崭地秀齐了,人们开始收割油菜,不几天这里将映现出夏收图像。踏着初夏燥热的脚步,挤过密匝匝的商贩摊点,我已经大汗淋漓。我敲着陈堆的家门,门启开的声音有点唉声叹气,惆怅中夹杂着忧伤,一个脸上布满沟壑状皱纹的老太婆吃惊地打量着我。不用问,她正是张桂兰。我说明来意后,张桂兰将我让进屋子,很和善地说:“前几天电视台也来找老陈录像,可老陈已去世多年了,硬拉着我照个不停,老陈要是活着,这下可风光了,跟赵本山差不多!一
“老人家,说说老陈是咋样挖出何尊的?”
她思忖了片刻,打开了记忆的闸门:“1963年秋季,下了一场大雨,那天晚上天放晴了,月亮把地上照得跟白天一样。陈堆睡到半夜拉肚子,就跑到后院蹲茅坑。可他回到屋里后却说,崖背上有张鬼脸,眼睛瞪着我,把我差点吓死。老陈在炕上缩作一团,浑身打战,他要我烧几张纸钱送鬼。我说,世上哪有鬼,你是看眼麻花了!老陈说,真真切切,确确实实,鬼眼睛冒着绿光。我怕他中了邪,更怕他精神上受刺激,人的病不少是吓出来的,便再三给他讲科学道理。可老陈说,几天前,他就发现后院不时冒火,端水去泼,火还是冒着,便感到莫名其妙,不可思议,这下才知是鬼在作怪呢,这院子住不成了。老陈又喊着肚子疼要上厕所,可他却不敢去,我这个人胆大,便端着油灯陪他一块去。到了后院,我打量着崖背,突然发现一双眼睛绿森森的十分疹人,差点扔掉手中的油灯,撒腿跑回屋中,一夜都不敢熄灯,生怕鬼跑进屋里。第二天天刚亮,陈堆又唤我去后院再仔细看看,可那双眼睛在阳光下还冒着白光。白天人胆正着哩,便用镢头朝鬼眼睛处挖去,‘咚’的一声,就掉下了这个尊来,差点砸在老陈脚上。
“陈堆自小离家,在宁夏固原看病卖药。固原60年代粮食奇缺,饿得人饥肠辘辘,我们两口想八百里秦川是粮仓,还不如回村种地混个肚子饱。可回来后也是吃野菜、啃树皮,老陈又动员我上固原。走时,他把宝交给他哥陈湖看管。现在听说这个宝能卖100万元,可那时我们用来塞烂棉花,老鼠在里面下了一群儿子。1965年,他哥日子过得十分紧张,连买盐钱也没了,便把宝背到宝鸡当废铜卖,跑遍了市内的收购站,人家都要除掉铜锈,陈湖怎么也不同意。最后到了群众路收购站,那里的工作人员好说话,不除铜锈付了30元钱。后来,陈堆退休后,我们一同又回到家乡,他给人看病,家里不那么困难了。我们挖出了宝,连一分钱好处也没得到。
“前年,儿子劝我去博物馆再看看何尊,我说,那东西咱看不懂,看了跟没看一样,不如看一场秦腔戏热闹。村上人说,这宝放到现在,能盖个虢镇城,几代人都够用了。这是啥话?要是宝在,我的几个孩子可能因为家里有宝,就不发愤努力了,咋能出脱成今天这个样子,还能端上国家饭碗?啥宝都没有子孙成才值钱。一个人一夜可能暴富,做笔大生意或摸个大奖,但三代才出个人才,所以老人家说人才难得嘛。自我家挖出宝后,家家都想在这里刨出东西,你看,那道崖背被挖平了,可谁也没挖出宝。”
我在贾村镇的采访画上了句号,可何尊的故事只是个顿号。我来到宝鸡市文物局,找到了刘宏斌副局长寻找答案。这个话题一扯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