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解读.docVIP

电影《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解读   [摘 要]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1989年发表的成名作。本文密切结合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梦”传统,试图解读华裔电影《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即片中人物的中产阶级梦想,进而剖析作者谭恩美和导演王颖自身“美国梦”的实现历程。   [关键词] 电影;《喜福会》;好莱坞;“美国梦”;中产阶级      1993年,美籍华裔导演王颖成功地将女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改编为沃尔特#8226;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同名影片,其阵容几乎是清一色的亚裔演员,这在好莱坞电影中实属罕见。耗资仅1050万美元的低成本电影《喜福会》在全球上映后好评如潮,引起巨大轰动,净赚2000万美元,并跻身美国主流电影之列。   《喜福会》这部华裔题材电影讲述了四位在旧中国各有一段痛苦经历的华人移民母亲与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之间的曲折经历,聚焦于美国华裔家庭生活、文化价值的代际隔阂与冲突,时空跨越数十载。王颖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有机串联起来,运用镜头生动地反映了四对母女、两个时代的故事。实际上,华裔电影《喜福会》在呈现片中人物的当下生活镜头时反复使用人物服饰、职业、生活方式等符号体系,成功地塑造了在美华人中产阶级的“可爱正常人”形象,而片中人物的中产阶级化正是他们苦苦追寻个人“美国梦”的结果。   一、电影《喜福会》的“美国梦”   影片《喜福会》镜头一开始就采用图像符号、音乐符号和话语符号共同设立了女主人公追寻“美国梦”的基调:银幕上出现一片由电脑特技制作出的飘飘荡荡的鹅毛虚像,伴随悠婉、飘忽的背景音乐,而画外音是一个深沉女声缓缓、诗意地讲述着一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天鹅的故事。对影片开头吴苏圆的画外音进行一番解码,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希望”是这一番话语的主题。这片慢慢变大得像小船一样的鹅毛承载着吴苏圆的梦――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梦,把她带到了美国。在影片的末尾,女儿吴晶美带着母亲留给她的鹅毛再度漂洋过海,并把它送还给在中国失散多年的两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当拥抱在一起的三姐妹们异口同声地用中文大声喊出“妈妈”的时候,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暂时消失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她们互相理解了,而吴晶美在此时此刻也终于真正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吴苏圆。最终,整部电影结束在吴晶美与两个姐姐之间“白天鹅――丑小鸭”二度询唤的画外音里。   1949年,吴苏圆在战乱的大上海花大价钱买了一只“天鹅”;当时,市场的小贩说这只“天鹅”过去本是一只小鸭子,它拼命伸长脖子就变成了很漂亮的“天鹅”。后来,这位命运多舛的母亲带着她的“天鹅”漂洋过海到了美国。然而,吴苏圆一踏上新国度,移民局官员却把“天鹅”从她怀里夺走了,无奈的她手中仅剩下一根权当纪念的“天鹅”羽毛。在这里,由丑小鸭蜕变而成的美天鹅是中国、中国文化、这个女人的心愿和命运的集中代表,但却与美国格格不入,因而在美国移民局被无情地挡在门外。事实上,鹅毛在这部电影中并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寓意。这片“天鹅羽毛”不仅表示吴苏圆带去美国而被移民官抢去的那只“天鹅”留下的惟一一片羽毛,还象征着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经历过各种不尽如人意生存境遇的母亲怀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来到美国这个自由之邦,把梦想寄托在女儿的身上,憧憬着女儿能过上理想幸福的生活。于是,这个中国母亲老了以后很想对自己的女儿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也一直想把这根羽毛留给女儿,并对她说:“这根羽毛似是很普通,然而所谓千里送鹅毛一片心呀!”当然这个故事其实早已与中国传统版本相去甚远了。   随着电影《喜福会》叙事的逐步推进,剧情的脉络也似乎是在依照着母亲的物质梦想化发展:母亲们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谋求生存,女儿们则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长大。在旧中国历尽磨难的母亲们凭借新大陆艰难谋生打拼创造来的生活条件对靓丽的女儿们实施精心培养,她们在美国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她们说着流利的英语,有了体面的职业,衣着光鲜,与白领白人交往,过着物质富余的中产阶级生活。影片中的这些场景都成为物质财富和经济成功的标志,观众也能轻易准确地获取女儿们“美国梦”得以实现的认知:吴晶美在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工作,成为税收律师的韦弗莉特意带领母亲参观自己舒适的新居,身为建筑设计师的丽娜则邀请母亲参观自己价值百万美元、颇具现代设计感的豪宅,罗斯嫁入出版商之家成为富家太太。如此一来,美国电影中惯常见到的“美国梦”成功模式在影片《喜福会》中再一次由四对华裔母女、两代人共同拥有并演绎,最终实现于女儿们的跻身于美国社会经济阶层的中产阶级。   二、美国电影中的“美国梦”   电影是当今一种重要的动态影像艺术,能够给观众带来比纯文学文本强烈得多的直观感受。作为文化传播的艺术载体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