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胡同里的丹柿小院.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同里的丹柿小院   到北京,老北京们告诉我,去胡同里看看老舍先生的故居吧,他这辈子就在胡同里遛弯儿,即使身在异国他乡,心亦在胡同里。他放不下胡同里低矮的四合院,舍不得胡同里的老少爷们儿大婶老嫂子小姐儿,离开胡同就没有他的小说和戏,就听不到北京话的韵味,就不晓得老北京是怎么回事。眼下柿子熟了,去的正是时候。   丹柿小院坐落在北京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大门坐西朝东,内有一座灰色砖影壁和两间南房,进二门又见一堵古老的五彩小木影壁。转过影壁便是灰瓦砖墙的三合院,西耳房是老舍先生自己选择的卧室并书房。室内陈设如常,中式木床,硬木镶大理石的书桌、眼镜、钢笔、墨水瓶、烟灰缸、台灯、木壳收音机和台历等主人用过的物什都一尘不染,原封不动地静候主人的到来,依稀可见先生仍在专心致志地伏案写作。尤其那本凝固在1966年8月24日这一天的台历本,勾起人们的心酸往事,但更多的是对先生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先生在温馨静谧的小院里生活了整整16年,以一个作家深刻洞察生活的敏锐鉴赏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精湛的艺术功力,勤奋地写了脍炙人口的话剧《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等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部作品,热情歌颂新中国,倾吐人民当家作主的心声,奠定了他人民艺术家的地位。   丹柿小院是老舍先生1949年底从美国回国后,为不增加国家负担而自费购置的。先生一生清贫,此举足见他的爱国爱民之心。这普通的小院在百姓聚居的丰富胡同并不起眼,但古朴寻常中透出高雅的气质,谦谦君子之风暖人。闲暇喜欢养花种草的先生,常把几盆石榴、海棠侍弄得鲜艳芳香,招人喜爱。凡是走进小院的人,不论他是干部工人,还是战士学生,亦或街上挑担摆摊下力气者,先生不分生熟亲疏,都视为知己,赤诚相待,心如大海,纳百川为乐。小院里有人民的信任与希望,更有领袖的关爱与嘱托。在上世纪5 0年代末,一个深秋的下午,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心系人民艺术家,踏着透凉秋风走进小院,与先生双手紧握,促膝长谈。傍晚,总理俨然在自己家中一样,笑呵呵叫着胡洁清女士的名字,请她做晚餐。毫无准备的女主人愧疚地用家中仅有的几个鸡蛋炒西红柿和一盘咸鱼待客,总理吃得有滋有味。馥郁的亲情溢满小院,院中柿树上的红叶红果仿佛和着秋风婆娑起舞,飒飒地歌唱。   小院是胡同的骄傲,胡同人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家,宛然一个小社会。在柿树下,先生和街坊邻里围坐品茗,常常神侃海聊大街胡同的见闻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的操持,家长里短的居家经,欢声笑语常把满树的红叶红果也逗得蹦跳,这正是小院出彩的地方,也正是小院这悠长的平民根基养育了人民艺术家。先生在快乐的时光中,深情地为百姓代言,为小人物立传,突现了主人一生的平民本色。   老舍先生曾在《著者略述》中自述:“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老舍《小型的复活》)他诞生在北平西城小羊圈(现改名小杨家)胡同一个贫困的满族家庭,从小饱受生活的煎熬,深知人世间的艰辛。他与勤劳善良质朴本分的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熟知胡同的一切,熟悉故乡的风土人情,醋泡蒜瓣还是他的拿手好戏,是过年时一家人才能享用的风味佳品。夯实的生活积累使得他早年写作《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等蜚声文坛的小说如鱼得水。更为称奇的是他在离开故土30年后,在抗战的重庆开始动笔直到美国才完成的文学巨著《四世同堂》,其间的古城北平在他的笔下依旧风采依然,民风民俗原汁原味,话儿润厚地道,不同人物性格迥异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难怪直到今天,老北京们仍然如是说“老舍先生就是老北京,他是名副其实的北京名片。回国后先生初衷不改,仍乐意居住在胡同里,快活地生活在平民百姓中间,与他们热热闹闹地掏心窝子,喜怒哀乐地享受生活,这无疑是人民艺术家的精到之处,创作源泉永不枯竭的奥妙正在这里。   建国之初,新中国百废待兴,但人民政府毅然举力整治百姓居住拥挤且臭水横流的龙须沟,一时轰动了北京城。老舍先生兴奋地不顾腿疾,和丰富胡同的老街坊们又说又笑地去了龙须沟,亲历了“那是我到龙须沟去的时候,看见的一个小杂院……院子很小很低很破,窗前晒着湿渌渌的破衣与破被,有两三个妇女在院中工作;这些,我都一一全看,因为院墙已塌倒,毫无保障。”(老舍《龙须沟的人物》)先生好记性,龙须沟的各色人物全活在了他心中,于是守旧的王大妈,艺人程疯子,蹬三轮车的丁四等人便活灵活现在舞台上、银幕中,顺乎情理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入木三分的不同个性,语言的京腔京韵,把正在经历伟大历史变革中的龙须沟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在翻天覆地的巨变中认识伟大的新中国,了解新中国的人民。这戏的巨大成功,全仗先生“明白了穷人心中的委屈,才能明白他们的说话行事的矛盾。”(同上)全仗他终生割舍不断的胡同情结,平民情愫。这戏外的功夫与他的众多著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