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潮州枫溪瓷塑概况
潮州城西(古称西厢)有一溪因岸旁种植红枫树而得名“枫溪”,这一带历来为陶瓷产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西厢陶工碑》载:“西厢下社民以造陶营生,凡上司、府、县各衙家火并春秋二祭、军务,考校等项瓷器一概答应……”反映当时西厢枫溪窑要供应上司、潮州府、海阳县各个衙门所需的办公用文具瓷和生活用瓷,还需供应春秋官祭摆香案用的瓷器,足见枫溪在明代陶瓷生产中的地位。遗憾的是,迄令关于枫溪明清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尚未开展。
枫溪瓷塑作品的工艺特征
1 胎釉:清中期以前,枫溪的瓷土从白水等邻近地采掘,一股为低温土,烧成后胎壁较厚,质粗松,有火石红。清末之后,采用潮州当地最具特色的硬质粘土――飞,天燕瓷土,胎色灰白,质密实,烧成温度较高。釉料为谷糠釉,其成分以贝壳、谷糠为主,加以石英、高岭土等,釉色白中泛黄,中温烧成。民国中晚期使用白釉,釉层较厚,其釉色乳白,透明性强,或白中微泛黄。胎釉结合紧密。
2 成型:以泥印模印后贴接成型,再装上头部、手掌等;也有一次模印贴合成型的。解放初期,开始采用模制注浆成型工艺。
3 造型:清中期的人物造型较小,高度20~25厘米的较多,衣褶较简单,眼睛多为单眼皮,造型较为严谨。清末民初,人物造型、衣褶趋于繁密,如观音佩戴的璎珞和衣褶,层次繁密,变化多样。民国后期,造型大器者多,高度40~60厘米,人物造型借鉴现代解剖学原理,以写实的人体比例进行创作,衣褶较疏,有飘逸感;人物表情丰富,注重体现作品的个性和内涵,较为传神。观音或人物的立像基本都成对塑造。
4 装饰:以施白釉为主,也有的施以“大窑五彩”“五彩”“描金青花”“青花(蓝彩)”“描金五彩”等,也有的仅在衣褶施哥釉,或在肌肤、靴等处上彩。
5 款识:以无款识者居多,少数把作坊名、商号、老板姓名刻印盖于泥坯,或手写划刻。主要有“任合出品”“如合厂出品MADE IN CHINA”“耀兴”“陶真玉”“吴鸿发”“吴同如发”“吴明成”“韩江坤德成”“玉成隆”“金顺彩庄”“潮磁造”“炳利”“锦合”等。
对于近代枫溪瓷塑的研究,有关文献记载亦较少,目前只能通过存世实物和老艺人的回忆、口述来整理这段既平凡又充满传奇的历史。
近代大吴泥塑对枫溪瓷塑的影响
清中后期,枫溪瓷塑在传统捏塑技法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泥塑、木雕、戏剧等艺术的营养,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瓷塑艺术。主要题材为佛、菩萨、仙道,以及戏剧人物、动物、玩具等。
潮州泥塑以邻近枫溪的浮洋镇大吴乡及颜厝乡著名,尤以大吴泥彩塑最为出众,它与天津“泥人张”、江苏无锡惠山并称“中国三大泥塑之乡”。清末民国,这里出现了一批颇有艺术造诣的泥塑高手,创作出大量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时代特征的泥塑造型,其代表人物为清末民初的吴潘强(1838~1902年)、吴潮昌,民国时期的吴阿才、吴镇藩,以及解放后的吴金福、吴嘉鸿、吴坤河等。他们天资聪敏,技术精湛,擅长全身戏剧人物、脸谱、人物肖像,有“曹操咬靴”“钟馗踏马兔”“笑佛”“观音”“仙女散花”“陈三五娘”“白蛇传”“桃花过渡”“喜童”等佳作,大吴泥塑制作采用贴、塑、雕、捏、刻、划、彩等手法,尤以“贴塑”技法在泥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中最具特色,其人物面部标清的刻划细节。特别是人物面部表情的刻划十分逼真。
由于地域相近,人员往来密切,两地艺术交流活跃,大吴泥塑对近现代枫溪瓷塑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抗战胜利之后,为满足国内及东南亚一带居民重建家园的需要,以及战后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期盼,枫溪大量生产象征平安吉祥的笑佛、观音菩萨、喜童等陈设瓷和壁瓶、筒瓶等实用瓷,枫溪瓷业得到迅猛发展。此时,大吴有100多位泥塑艺人到枫溪瓷作坊当瓷塑技工,承担安贴、修坯等工作,也有少数被聘请为技师。这些技师自己能创作,他们把部分泥塑的脸谱模具用于瓷塑创作,从而使很多瓷塑作品带有泥塑脸谱的特征。大吴的泥塑师傅如吴阿才等人为枫溪瓷坊创作了许多仙佛、人物造型,如“合成”号的“八仙”造型,“如合”号的“观音”造型等,其捏塑水平很高,远近闻名。据“荣利”瓷作坊的陆桂园(1921年出生)老人介绍,民国时期,“荣利”聘请吴阿才到作坊捏戏剧人物“陈三五娘”和“观音”等,他薪金比别人高,开工初就先领360银元的年薪,创作的作品再计件付酬。
在枫溪瓷作坊的大吴人吴金福,自民国后期至解放后一直在这里进行瓷塑工作。他先后在枫溪美术瓷厂和广东省枫溪陶瓷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其以泥塑的贴塑技法制作的瓷塑作品“薛丁山与樊梨花”极具艺术特色。民国后期,瓷塑十分适销,受大吴泥塑人物造型影响,枫溪出现了一大批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和神话人物、“锣鼓双人舞”“芭蕉人物…喜童”等题材的彩绘瓷壁瓶,也有以传统手法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