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旧时衣冠 笔墨留真(上)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极其珍贵的明清肖像人物画作品,并曾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专集和画册的形式三次出版,在海内外美术史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美术史界提到中国明清时期的绘画,不是四王就是四僧,不是花卉草虫笔墨游戏,就是春山夏雨披麻折带,似乎明清两代的人物画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明清两代的仕大夫们重山水花鸟,轻人物所致。如果人们在通览这些神情毕肖的作品之后,我相信对明清两代中国肖像人物画的成就,是自会有公论的。
中国绘画历史很悠久,发展得最早而且最先形成体系的便是人物画。古时称为写真的画种,便略等同于我们现代所说的肖像画。在六朝时期,肖像画被称为“传神”、“写照”。在唐宋两代,几乎所有人物画者都有肖像画作品传世。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很多一流大文人也参与到肖像画的创作之中,如王维为孟浩然画肖像,李公麟为苏东坡、王安石作肖像。凡此种种都说明在唐宋时,中国人物肖像画在这个时期已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种情况到明清两代便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山水、花鸟异峰突起之时,人物肖像则持续发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画家和流派,并且成为和西洋绘画最早进行相互融和吸纳的画种。如明末的曾鲸,就有意识地吸取了西洋人物画中的明暗对比和体积感,不着痕迹地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体系中。并且,这个体系连绵不断一直发展到清代中叶的徐璋,出现了像《淞江邦彦画像册》这样肖像画史上杰出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绘画本身具有自我更新和整和的能力,具有强大的吸纳变革的内在能量。那种所谓中国画末日论和取消论,都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轨迹的。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试作分析,希望有助于读者的欣赏和鉴别。
明清两代的肖像画创作,就其风格流派而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派系:一是注重线条的钩勒,主要是靠骨法用笔为主,而敷色仅是为了烘染和丰富人物形象,我们称之为墨线淡彩派。该派既为文人仕大夫所喜又能为贩夫走卒所接受。如明代的曾鲸,清代的禹之鼎、徐璋都可以归入此派;另一派是重敷色,在墨线钩勒之后,主要是靠颜色的反复渲染,以期再现对象肌肤、衣着的真实感和自然属性。这种用淡墨定型着意于颜色烘染的肖像人物画创作方法起源于元代。元代王绎在《写真秘诀》中提出“淡墨霸定”、“逐旋积起”的方法来进行肖像画的创作。清代绘画理论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钩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色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张庚对这两种画法的描摹极其准确,明清两代人物肖像画的基本面貌尽在此中。同当时的山水画有南北两宗一样,人物肖像画的这两个派系彼此补充互有长短。我院所藏的肖像画作也基本上体现了这两个派系的特征。其中《明人肖像册》属于淡墨重彩派,而《淞江邦彦画册》则属于墨线淡彩派。
我院收藏较早的一件肖像人物画作,是明代人作的《范仲淹像》。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镇守陕西一带,也是军事指挥家。这件肖像画中的范仲淹手持芴板,神情庄重,刚毅的胡须透露出一种英武之气,表现出他的文治武功兼而有之的内在精神气质。此画原为苏州范氏义庄的旧藏,后捐我院。故虽是明人的手笔,但其祖本应 是有相当的真实性和可靠度的,让我们在一千年后,仍可见这位古人的风采。曾鲸(1568-1650)是明末著名的肖像人物画家,字波臣,福建莆田人,长期居住在南京,后世尊其画风为“波臣派”。《顾梦游像》是他肖像画中的代表作,画中的肖像主人顾梦游是著名的诗人,善写行草,书同著名的文人黄道周、周亮工都极友善。曾鲸在刻画顾梦游时着重表现了他作为诗人的山林气象,特别是脸部的描摩尤为生动。面部开相细腻入微,肌肤和骨骼似乎能让观者能从纸面触及。究其原因是曾鲸作肖像画时往往在脸部烘染数十层,层层推进彼此共存。中国画的烘染和西方油画的覆盖是不一样的。中国画讲究的是罩染,即多次烘染如同加一层纱罩,即不能盖住原物,又要能将每层纱罩割离出来。这种方法属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之一。近世黄宾虹作山水烘染十余层,依旧不腻不脏无黑气,同曾鲸作人物之烘染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曾鲸作人物在脸部的着力烘染之余,对人物衣纹的钩勒则逸笔草草,表其大意而已。这张肖像中的钩线介乎于传统的兰叶描和春蚕吐丝描之间,细而不散,起止有度,笔之起处微呈钉头之状。然后用花青稍稍罩染以达其意耳。画人物最难的是传其神而不是形其貌。此画中的顾氏独坐在山林间,脸上漂浮着一种不可琢磨的笑,此笑是发自心间的括然自得的,反映出一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格魅力。曾鲸的这种形神合一的创作思想对后来的徐璋有很大的影响。此图的补景为当时南京的另一位画家张大风,张的绘画风格自由奔放,不受前人技法的约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个性。这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