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同书的意笔
清代乾嘉时期碑学大兴之时,以董其昌书派为核心的清代帖学也呈现出“中兴”局面。刘墉、王文治、翁方纲、梁同书等正是这一时间段的重要代表。徐珂《清稗类钞》谓:“山舟学士书法,名播中外,论者谓刘文清朴而少姿,王梦楼艳而无骨,翁覃?G临摹三唐而面目仅存,汪时斋谨守家风,典型尤在,惟梁(同书)兼数人之长,出入苏、米,笔力纵横,如天马行空。汪文端、张文敏后,一人而已。”昔张文敏以董派嫡传而主盟帖学,由此审视,梁同书似乎成了这一体系中的“殿军”人物,其地位一目了然。
梁同书论书,世人多重其有我说,其云:“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频罗庵论书》,下同)可谓至理名言,亦是其学书经验。“形”是次要的,那么什么重要?梁同书认为是“意”,《说文》:“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梁同书所寄的“意”则是书法作品中一种精神和状态。梁同书以自己与古人的书法相比,自谦即失之于此:“欠得古人与前一辈人,皆比我高数倍,盖其神明意度间有异也。”这个“意”也是他对书法的一种评判标准。
这个“意”怎么表现呢?梁同书认为首先要在用笔上着手。梁同书对书法的态度是:“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瞍;落笔要快,快则意出。”用笔重在落笔,落笔在于速度,最终落实到用速度来表现“意”;并一再论叙,“落笔快则意出,此‘意’是藏真《自叙帖》内云‘全无巴鼻自然流出者’。若意在笔先,大有分别”。“意在笔先”是许多人的创作态度,梁同书认为意不可在笔之先,在笔先则成刻意。这与其反对“刻舟求剑,将古人书一一摹画”的死临摹是同样的道理。他认为临摹多了会“成见在胸,偶顾挥洒,反不能自主”,就是缺少自己笔意的表现了。梁同书对书写的是否为自然表现,名之曰“作意”与“不作意”。其评天瓶居士张照书即有云:“天瓶《楞严修释序移》亦妙,后幅更胜前纸,尾数语尤妙,盖作意不作意之分。不作意处,自然流出。”不作意方有自然流出的“意”,此“意”正是梁同书所最为关注者。张照虽然自己也说“书着意(“着意”当与梁同书的“作意”等同而观之)也滞”,但他同时强调“放意则滑”(张照《天瓶斋书论》)。可见其中庸的书学思想。(这类往往只是一个哲学角度的辩证论述,未必是作者在实践中所贯彻的。)而梁同书的“不作意”显然更关照作者艺术的本性和潜质。他认为作意与否,大有分明,就此他评价张照:“得天尚书刻意见长之病,若出自率意者,尽有神妙之作。”此非于张照一人所言,亦为与馆阁体相近者言也,识者不可不察之。
“意笔”要自然不刻意,但决不是无知的涂鸦。翁振翼《论书近言》中有:“书学且勿放肆,平日功夫粗疏,一活动要走作。古人十分功夫,却得偶然忌惮如此。”“偶然放肆”的佳作是一种心手双畅、不知所以而理法自合的自然书写状态。这种自然书写状态前提是“十分功夫”,梁同书以为“意”笔之所依者即在于此。那“十分功夫”怎么来,梁同书认为作书先要“熟”。
“日书三五百字,不可间断,至半年一年之后,自然渐熟”。这个“熟”表面是一个技法的掌握和熟悉,在梁同书看来具有“十分功夫”的实质意义。“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骨力强、步伐齐”只是最低要求,“熟”之后,先要打通筋脉,使气血连贯。“一气贯注,非行草绵连之谓,只是一个熟习自然,草蛇灰线成一片段,须熟后自知,不能先排也”。“自然”首先是作品要气脉连通,不会出现“作意”之笔了,“熟”正能有此妙用,所以他说:“写字要有气,气须多熟得来。”要有“偶然放肆”的妙笔,就先要有“十分功夫”的水平;梁同书也认为要求得自然意笔,就先要有熟的功夫。他分析这个原因是“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其实“熟”只是得自然意笔的必要条件,非充要条件。熟之后须“中有生者乃佳”,熟中有生,方能从简单的“骨力强”跳到“一气贯注”再上升到“性灵出”的状态。“性灵出”者,意笔生也。
从梁同书的作品上看其笔法精熟已无可置疑,但他熟而不滑,示人以清雅明快。在构体上又偶出新意,不落入平正死板之地。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评其为“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虽有其适当一面,然梁同书“循规蹈矩”的背后绝非仅仅“饱暖终身”,而当是另有其“意”所在。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