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电影《风声》的“陌生化”叙事及其美学效应
[摘 要] 电影《风声》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首映以来获得了广泛好评,票房收入超过2??5亿,取得了较大成功。本文认为影片在故事情节上的创新设置、人物造型上的突破颠覆及标题出场、分节语、提示语、解说语等文字符号设计方面综合运用了“陌生化”叙事手段,打破了主流电影一元美学观,创作出复杂、多元、新奇的美,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要。
[关键词] 电影《风声》;“陌生化”;叙事策略;美学效应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风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止10月27日,票房收入破2??2亿。入围台湾电影金马奖,“一举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美术、最佳造型和最佳视觉效果6项提名”。本文运用“陌生化”理论、符号学说等对电影文本作细读分析,发掘其“陌生化”叙事表现,把握其复杂多元美学效应的形成,揭示影片叙事策略成功所在。
一
《风声》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麦家小说近年非常流行,拥有广泛读者群,连获国家图书奖、茅盾文学奖等殊荣,已有多部改编为电视剧,如创下高收视率的《暗算》。可以说读者、观众对其叙事模式较熟悉,改编电影如无新意、乏奇招,就难以迎合受众口味,赢得高票房。电影《风声》上映前,已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倾力打造的“戏剧版”,由陈薪伊担纲,魏晨光、童蕾联袂表演,广获好评。这在给电影创作动力的同时,也带来难以估量的压力。
《风声》主创人员迎难而上,首先在故事情节上做了改编,既传承了麦家小说在有限空间里造“悬疑”、塑“另类英雄”的一贯精神,又添许多新情节,给观众以“陌生化”审美效应。俄国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1]电影艺术同样也要采用“陌生化”叙事手段才能祛除观众的“审美疲劳”,获得惊奇效应,《风声》用“针灸”刑审吴志国具代表性。观众记忆里常有情节是残暴凶恶的反动派,将受刑者绑吊起来,用鞭子抽、电刑拷、夹子夹、枣子凿、猛兽撕咬、烟头、开水烫,烧红烙铁烙,猛灌辣椒水,等等。习见的暴力刑罚已让观众见怪不怪。《风声》要用“体罚用刑”来批判反动特务的“挖空心思,无恶不作”,赞颂英雄超强的革命意志力和临危不惧抗高压的心理素质,必须创新。于是玩了一套阴柔刑罚――借用传统中医“针灸”法用于审判,就像古龙、金庸小说用“经脉逆流”摧残人意志一样。既然日常生活中针灸能治病,那么用于破坏人的经络,摧毁人精神,应甚于暴打残酷。这种“陌生化”叙事为“冷暴力美学”,效果明显。第一,从内在结构讲,为后段叙事埋下伏笔。医生说:“一般人经不住三针,他肯定不是凡人。”潜在交代了吴志国可能是“老鬼”,与之后吴在医院抢救吟唱出情报一段、为李宁玉揭开谜底一段遥相呼应,让观众接受其为“老鬼”而不突兀。第二,从美学效应看,深入刻画了潜伏敌人心脏的地下党员的英勇顽强,给人以“崇高”感。第三,情节虽属新创,却较好把握了麦家原著精髓。在英雄和崇高被消解的年代,麦家致力于塑造“另类英雄”,探索人的超凡生命意志、顽强的生存精神,塑造高贵人格信念打动观众。[2]电影亦应发挥创造力,调动一切表演手段,重塑英雄、重建精神及审美范式打动认同,而不是媚俗地取悦观众。
在结尾情节改编上,《风声》体现了高超的“陌生化”叙事功力和超群的语言表述功力。电影对小说结局作“偷梁换柱”处理,有意让人物“错位”,避免熟悉麦家小说的观众对号入座。小说中的“老鬼”可能是李宁玉或顾小梦,电影中则增加了“吴志国”;小说刻意塑造的是“李宁玉”,而影片则为“顾小梦”和“吴志国”,尤其是对“顾小梦”不惜镜头、用心良苦增加一段话:“……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对深化电影主题思想和升华精神意蕴有“画龙点睛”之妙,给观众提供了用心品赏、仔细回味的契机。
二
在人物造型和角色表演上,《风声》采取让黄晓明、王志文“演反派”,让苏有朋“转型”,让张涵予、周迅、李冰冰“换位”,及张涵予唱京剧、苏有朋唱昆曲、黄晓明说日语等“陌生化”叙事策略,有意拉长和延缓观影时间,缓和观“谍战片”“悬疑片”的紧张压抑心理,调整和开发观众新的审美趣味,挑战观众的审美极限。
首先,看首次出演“反派”的黄晓明是否得体。黄晓明自演《大汉天子》来,一直都走“正面”路线,以硬朗的外形、深邃的眼眸、爽朗的笑容、雕塑般的精致美,受到粉丝顶礼膜拜,人们逐渐习惯了他那绅士风度型美。之后他虽有意改变,接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