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选修.doc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选修.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选修

高二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 修改人 审核 高二语文组 时间 课题 《伶官传序》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3、能力目标: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环节设计 二、整体感知 1、回顾一下“什么叫做序”; (其实我们在高一时就学过一个单元的“序”,比如《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2、什么是“伶”或“伶人”呢? 答:“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3、既然是这样的几个人,地位、身份都不高,并且又是败政乱国的人,为什么要替他们做传呢?(平时我们读到过的传记,一般是为英雄人物、英雄豪杰作传的,是吧?为什么要替伶官作传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指导诵读第一段 翻译“盛衰之理”一句(注意语气:感叹语气的反问句);从中确定两个内容 (①谈论什么问题②对于“盛衰问题”有怎样的观点) 比较两句话①“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意思改变了,原意是既不否认天命的说法,更强调了人事的作用;现在变成了“完全否定了天命这种传统的说法,而完全是人事的原因”) ②不改变原意,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意思是不违背了,但区别在哪里?语气的变化,从带感叹语气的反问句变成了陈述句,意思是一样,但改过之后力度不够,语气不强) 从第二句话“原庄宗…”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作者提出了论题、论点,该去怎么证明?) 答:用“得(失)天下”两方面事例来证明 分析“所以……者”结构(比较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的原因;表作用、表目的 解释“原”;第三段“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 答:推究(原因),做动词 ;现在的一个词语“原本”,是否有所体会? 6、“呜呼”一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字?(“唉!”)为全文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叹惋”,开篇就给人一种哀婉之情,叹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 指导诵读第二段 师:庄宗为什么得天下,怎么得天下这些都吸引着我们心。欧阳修又是怎么向我们讲述的呢?(全班齐读第二段) 师:整个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在叙述?出现了几个人物?生:(三矢)(“晋王”和“庄宗”) 1、“得天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概括)具体又怎么做才得到天下的呢?(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的话概括) 2、比较《五代史》里怎样得天下的一段话: (1)先比较前半段“…一矢灭朱温”,在原文中用哪几句话来叙述这件事情的?哪个更简洁? 答:意思一样,都是为了明确仇敌,欧阳修的文字更简洁、利落一些; 3、“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对应课文的哪句? 答:“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个仇敌是他今生不能灭掉的,抱恨终生,带有抒情的气氛; “与尔三矢,尔其……”的“其”的翻译(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带有语气:刚才的“抒情的气氛”与这里的“祈使语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父亲在临终之时的嘱咐或者说遗愿,叙说自己今生不能完成的志向,肯定是非常感人的,但《五代史》里则无法体会。体会欧阳修的用语精妙,该渲染的地方渲染了,该简洁的地方简洁了;) (从新旧五代史的对比,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文笔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4、再从动词上来体会一下本文的语言,请找出与“矢”有关的动词: 晋王:赐而告 庄宗:受而藏 (用兵时:)请 → 盛 → 负 → 纳 (三) 指导第三段 (答:"难道……吗?或者……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 (四)指导诵读第四段 1、结论已经有了,那么写后面的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答:有必要。起到了“照应文题”(“数十伶人困之”)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2、先再进行一次对比,“盛与衰”的对比;分析“为天下笑”的文言句式 3、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教训?关键落脚点还是在“逸豫可以亡身”,为什么“逸豫可以亡身”,进一步地深入,推出了一个新结论,是什么结论呢?并分析其中文言知识 答:“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与所溺”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对比 师:那读的时候,怎么读出对比的语气呢? 生:“方其盛也”的时候,语气激昂,“及其衰也”语气低沉 全班诵读,体会语气的变化 五  拓展部分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