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生命的感动.doc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生命的感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生命的感动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生命的感动 意念上的接受 一直以来我对“算用结合”的新新名词有种排斥感。怎么说呢?因为我感觉“算用结合”只是一个感性问题,或者说是我们老师一相情愿的教学手段而已,它难以与其他理性化的东西并驾齐驱到理性化的高度。但是,自从我第一次参加路桥区实验小学的“算用结合”研讨会后,我发现原来这种感性化的东西也可以让它在适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在会上,虽然我们对“算用结合”的理解还很稚嫩,但是我们的观点还是得到了王瑞达老师的肯定与赞赏,王瑞达老师还在会上作了《“算用”结合该怎样教学的探究》专题报告。这让我有点哑然,因为我们当时认为只是一种形式,想不到这平凡的教学方法也能在这大雅之堂绽放光彩。会后,我们几个第一届“新苗班”的同学聚在一起,心情都比较激动,又一次把会上争论的“算”与“用”是孤立的还是融合的话题深化。在交流讨论中我们渐渐将“算用结合”的外延打开,原本狭隘的只局限于计算题的“算用结合”通过这次会议其外延一下子得到了拓展。 这次探讨活动可以说收获是相当大的。慢慢我们对“算用结合”的新新名词开始感到亲切,我们平时的“生活化教学”现在终于有了一个专用性的名称“算用结合”了。有了“算用结合”的名词就意味着我们教师的劳动成果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注册“商标”。从此我的教学生命中又拥有了一种叫“感动”的东西。 行为上的顿悟 有道是:“光有感动无行动也是白感动”。于是,我就在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引领下对自己的课堂进行重新审视,我发现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我还是处于比较原始生态的课堂情景中,只满足于教材提供给我的情景和练习,只是作一些言语上的鼓动与激励。这让我对自己平常所说:“算用结合我们都在实践”的话感到羞愧。随着“算用结合”课堂的推进,我清楚地意识到现在所提倡的“算用结合”已经拥有其崭新的含义,就是它必须是符合学生现在生活的现实情景及问题,不是远离学生实际的过时陈旧无意义的“伪算用”的情景,它是我们老师意念中牵动学生兴奋神经和支撑课堂有效展开的载体。我意识到:要想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我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算用结合”的精髓。几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化、出外听课机会的增多,专家的讲座我是每场必听,我和其他数学老师一样参加“算用结合”为主题的研讨会十多次。有三点顿悟值得记录: 算用成行顿悟一:实物支撑 资源课堂 有道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资源。要使“算用结合”在课堂中有效成行作为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潜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也就是要有必要的实物来支撑我们的课堂。而往往我们在上课时,让学生凭想象支撑我们的操作,也就是我们所谓理性化的课堂教学,这理性化的东西学生接受起来难免心不甘情不愿的。在一次课题培训会中,一位专家曾给我们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他说:“你说一年级的学生是对1+1=2的算式感兴趣呢?还是对一杯牛奶加一杯饮料等于2杯感兴趣呢”?这个问题我们不难回答。其实学生不管是低段还是高段要想让他们攻克理性化的东西还都是需要实物来支撑课堂教学的,展开说就是需要切切实实的身边例子来领悟我们的教学内涵的。如在我校第九届公开日活动中林霞老师的鸡蛋图,在鸡蛋图明确的情况下,学生思维如潮水般涌出来,9+5、8+7的理解层次就一目了然,而当林霞老师用荷叶挡住鸡蛋图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失去了一个可依赖的支撑点,显得一筹莫展了。当再次出现鸡蛋图时,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可见低段教学中的实物支撑是相当必要的。高段需要吗,高段同样需要,如林琳萍老师执教《圆的周长》中,学生采用3个圆片来探究圆的周长,这就是感性化的实物支撑,如果这节课去掉实物圆片的周长探究,而只用电脑来演示操作,试问学生能心服口服吗?显然不会,高段学生更需要自己的亲自研究,他们的个性只相信自己的操作,他们甚至提出不整厘米数的圆不一定是3倍多一点的规律。可见不管是何种课何年级段的学生,只有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才会有效地提高我们“算用结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堂教学只能还他们以生活原形,在原形中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数学的原则与真理,所有空洞的“算用结合”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算用成行顿悟二:关注切入 为生所用 有老师常常埋怨自己提供的素材够生活化了,但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本次公开课上,想必在座老师对牟荷红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一个环节的设计印象深刻:本来有6颗★,有2颗涂色了,涂色部分可以用一个怎样的分数来表示?学生本应可以提升到2/6和1/3的高度,可学生就是只出来2/6而不出来1/3。牟老师的一句“没有了,算了”,虽说这充分显示了老师的课堂机智,但也存在老师的教学遗憾。这么感性的东西为什么就出不了1/3呢?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其实这是一种教学切入口的把握问题,如果牟老师当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