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上的史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墙壁上的史诗   大昭寺位于拉萨古城中心,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当时第33代吐蕃王松赞干布在位,为吐蕃王朝强盛时期。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通婚,“公主通晓占卜……详为推算,因知西藏雪国为罗刹女魔仰卧之形、倭塘湖为女魔心血……须填平此湖,建神殿其上”(摘自《西藏王统记》,索朗坚参著,1388年成书),故兴修大昭寺。   吐蕃以后,又经历代,特别是五至八世达赖期间的不断补修和扩建,大昭寺的建筑面积增加了10倍以上,壁画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米,成为唯一较为完好地保留吐蕃至近期“格桑颇章”期壁画的寺庙。      吐蕃时期(公元7世纪)      大昭寺的吐蕃壁画是西藏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绘画作品。   大昭寺的中心主殿高四层,上二层为五世达赖在1642年以后所建。一、二层为公元7世纪吐蕃时期所建,其建筑风格及雕刻艺术带着浓郁的尼泊尔和印度文化特色。居主要位置的“释尊殿”供奉着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带来的尊者释迦牟尼像,历经几镀金身,至今雍容华贵。东供堂里有祖孙三法王、二妃及大臣吞米桑布扎、禄东赞的泥塑彩像(祖孙三法王系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金三藏王的总名,二妃为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北供堂有修建此寺的第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塑像。东面的“曲节祝波”译为“法王石窟”(法王:对一些崇信佛教的古代藏王及高级僧人的敬称),据说是历代法王念经修行之地。法王石窟呈正方形,墙面约50平方米,东北壁毁去大半,所存部分绘有大型坛城,空隙处画以妙音菩萨、密迹金刚、叶衣母等密宗佛像。画面用黑色铁线勾勒,风格淳厚。巨型圆轮、旋转中的五彩火焰、金刚杵墙、大海、姿态各异的密宗像,以及犍陀罗式的卷草花蔓,构成了“曲节祝波”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而这一切又是安置在黑色的底墙上,好像是漆黑的夜幕上呈现出的各种神秘物象,为密教的学说增添了诡秘、恐怖的色彩。犍陀罗以及笈多艺术的某些特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表现。而在线条的运用与组合上,尤其是飘带的勾勒又与中原地区唐代壁画相近。“觉康”释迦殿的通道两侧,所绘制的天王和手持兵器、身穿铁盔的武士像,虽后期重新描绘过,但色彩、线条,尤其是人物造型明显为汉式风格,从而与吐蕃其他壁画拉开了距离。据一些学者分析,这是第38代藏王赤松德赞时期(8世纪中叶)所绘。   在“曲节祝波”经堂外墙,即二楼的东北壁上,残存着文殊、观音、绿度母、不动佛、千佛及诸供养天等,构图简练,多用青、黄、赤、白四种根本显色绘成(佛书将青、黄、赤、白四色称为一切颜色的根本)。人物几乎全裸,主尊画得较大,多直线。上下左右的诸天、胁侍菩萨画得较小,多曲线。   如东壁上的观世音,为不动佛的右胁菩萨,呈“金刚杵式”站于莲华之中(为胁侍菩萨的立像标志,其状为两头尖中间细,形如金刚杵),上身与肩向左倾斜,下身微妙地向右扭动,自然而轻盈。再看四肢的安排,右手弯曲置于胸前作施愿印(佛像、菩萨像的一种手势),左手垂直向下,手腕向内几乎成90度翻转;右腿拉紧直立,左腿微微弯曲,呈迈步之势。就这样上、下、左、右在线条与动态上形成对比,但从斜线上分析,左手和右腿、右手和左腿又相互呼应与协调,这一切来自对生活的熟悉、了解与夸张,一张一弛,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观世音在欲动不动之中显示着她的风韵与神采。身上的璎珞臂钏全用沥粉凸绘,极厚实而有分量,在与裸露肉体的对比中,更加衬托出肌肤的丰腴、细润,即使历经千百年的风尘,仍在残壁上洋溢着青春与生命的活力。   再如被框在长方构图中的“狮子吼观音”,二足稍展,足胫左上右下,一盘一屈,呈右舒展莲花跏趺。上身向左倾斜,左手支撑地面,刚好托住重心,右手轻松地搭在腿上。着力点合理准确,造型落落大方,毫无浮夸之势,尽管面部残毁,仍保留着优美的仪态。而北壁上的度母残像,上身同样向左倾斜,但弯曲的身体及微微倒向右边的头部,取印度艺术造型中惯用的“三折肢式”,这样不仅使重心在运动中求得稳定,而且还增添了婀娜妩媚之态。与“曲节祝波”内的壁画比较,北壁上的绘画更为简洁明快,受外来艺术的影响也更大,应为修建大昭寺时,“召致甚多尼泊尔之巧善工匠所建筑者”(摘自《西藏王统记》)。   从这些历史久远的吐蕃壁画分析,可以得出四点看法:首先,这些壁画是依附于宗教并紧密地为宗教服务的佛教艺术。第二,除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从中原带来了大量的汉文化外,“吐蕃也从泥婆罗(尼泊尔)、天竺吸收文化养料。例如建筑、雕刻和绘画都直接受泥婆罗的影响”(摘自《中国通史简编》),在艺术上还没有形成西藏本土的特色和风格。第三,早在1000多年以前,西藏的壁画艺术就能准确地掌握人体的结构、比例,并善于利用各种优美的动态、饰物来表达所画对象的神态,以能引彼众生之爱敬心。第四,从佛的造型、手印、庄严标志分析,是以佛教仪轨为依据。如此成熟的表现形式决非西藏的原始艺术,故远在此之前,西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