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杨永安,1949年生于北京。自幼喜欢书画,1992年5月拜师于著名山水画大家梁树年先生学习山水画。现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画坛上,极端的“反传统”除了要求创新那一面外,更多的是用来掩盖文化、学养和功夫的不足。虽然这种创新打开了艺术家的视野,但也给中国画带来了难以治愈的“伤病”,因为反传统的结果是剥离了中国画的立身之本。21世纪以来,随着国学的复兴,传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人们可以更为冷静而理性地研究与分析传统了。但,盲目的“复古”者也不顾时代的巨变,与世隔绝地重复着前人的陈迹。   关注时代的发展而不追逐“时尚”,是一个艺术家的定力的表现。在梁树年先生的教导下,杨永安小小翼翼地避开了上述两个误区,体现出执着而可贵的艺术追求之精神。他像最辛勤的耕耘者那样默默地劳作在自己的绘画园地之中;也像一棵树,尽可能地将根扎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枝繁叶茂地开放在现代的艺术天空里。   杨永安在传统绘画中下了极深的钻研功夫,在梁树年先生的教导下,从传移模写到经营位置,十日一山,五日一水。在他的诸多作品之中,传统题材与笔墨的当代体现,表现出了杨永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的综合把握能力,以及向传统靠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他也时时不忘深入造化之中,因为绘画的激情正来自于与造化的晤对。南朝陈姚最已倡“心师造化”,唐代画家张琛说他的创作秘密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使力倡复古的元人赵孟颐也说“到处云山是吾师”。至于明人王履所说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以及清人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更在20世纪得到了高度的推崇。所以,当我们从杨永安的作品中看出了生动的气韵,那是因为他的确深入了自然,在自然中汲取了精华,置于自己的笔端。杨永安也不会忘记梁树年先生绘画必须“真实”的训导,在杨永安的画作中,明显地表现出他在直面生活、直面对象中所融入的自身独特的生活思考和生命体验。   绘画对自然的忘却,导致了生机的偃蹇,对传统的忘却,足以导致文化的失落。在杨永安的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传统笔墨以及来自于传统美学的审美要求,也看到了他以极其贴近自然的形象表现,缩短了自然与人的距离。他所完成的是以完善的笔墨塑造的纸上丘壑,给人以愉悦与慰藉。他的画,分明是依循着当代人的审美感觉、记忆逻辑、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情,使自然风光呈现出可亲与可感。      因此,当我们阅读杨永安的山水画作时,我们会欣悦地发现一个不同寻常的迹象,即在他的画作中,古典与当代、意象与现实有一种奇妙的融合。他把“深山问道”、“采菊东篱下”、“松泉琴韵”等主题理想化的同时,也把它人情化了。尤其是“松”在他笔下成为一种载体或象征,繁盛茂密的意象中寄寓着深刻的情感与精神的意蕴,平添了生活情趣与意味。   杨永安喜欢画松,松在中国文人那里有一种特别的象征。松不像春天里桃李那样争妍斗艳,也不像秋天里银杏树那样金黄灿烂,它只是在寒冬酷雪时仍然不改本色。它象征着正直、朴素、坚强等许多内在品质。于是在画家那里,松被有意地处理为素朴、拙重、坚实与自然,而且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神圣感。   杨永安还喜欢在松下画几位高士,或抚琴,或对弈,或孤吟,或问道一这些意象无疑是传统的,是古典的,就像李白在《听蜀僧溶弹琴》中所吟:“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或者像王维在《酬张少府》中所说:“晚午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的理趣与画的形象交相辉映,遂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观杨永安的山水作品,他喜欢高山远景的浑沦气象,善于营造云雾缭绕而充满神秘感的画境。同时,他也会将视角拉近,描绘的对象也由远景转换成近景,高山大川被树石小景替代,这样的处理方式使他的画作显得细致而精到,层次明晰,同时画面打破原来较为饱满的章法布局,增多留白,通过山石、树木、溪水、庭台的层层关系,将画面引向纵深的空间,使画而显得更加空灵与丰富。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凸显“澄怀味象”一语,无疑道出了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净化自己的心灵体察万物,深化对自然物象的体验与理解。换句话说,艺术创作就是“澄怀味象”的过程。显然,追求正直人生和艺术人生交融的杨永安在实践着这样的美学理念,他最终也会创造一个“可行、可游、可望、可居”的画境。   我祝愿杨永安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4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