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豫西民间婚俗中的宝瓶壶及其演变
河南西部,简称豫西,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平原。它北屏邙山,南系洛水,东呼虎牢,西应函谷,曾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豫西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涉及文学、宗教、艺术、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这里,我们仅谈豫西婚俗艺术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一、“宝瓶壶”的由来和在婚俗中的作用
在豫西婚俗中,宝瓶壶是女方陪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女方带人男方家中,大多数为一对宝瓶壶,瓶内置五宝、五谷、五药、五香等20种物。寓意太平有像、五谷丰登。宝瓶壶用一块一尺见方的红布蒙好口,用红毛线或五色线扎好。此壶一般由新娘娘家的一位童女捧来或新娘端在手中,是保佑新人四季平安,分别摆设在条几两端。《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新郎贾宝玉用桃木箭朝轿门连射三箭,新人双手捧着保平壶,由女宾相扶出轿来,新郎新娘并肩而行,跳火盆,跨马鞍,双双来到香案前,屈膝跪在红毡上,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立起身来,夫妻对拜。送人洞房。”此段记述,正是当时新婚风俗的有趣写照。
追溯宝瓶壶的源流,最早在佛家经籍中出现,宝瓶也为佛家“八吉祥”之一,表示智慧圆满不漏。瓶梵语音译迦罗奢,又称如意瓶,吉祥瓶。观音菩萨常带甘露净瓶,上插杨柳枝,瓶中盛着甘霖圣水,用此普救众生。佛教中还有瓶雀之说,以瓶喻形体,以喻精神。雀在瓶中,则精神包于形体之内,瓶破雀飞,比喻形毁而神不灭。宝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意念,是精神上的寄托。
宝瓶壶用在民间,多为中国的婚礼中的礼器在婚礼中使用,象征繁殖。最初的宝瓶壶材料多样,有铜的、锡制的、瓷的,后来吉祥、平安的寓意已被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瓶”与“平”同音,所以花瓶的吉祥意义也多取为“平安”的祝愿。瓶上画有四季花朵象征“四季平安”;画有如意,象征“平安如意”。后来,宝瓶的内涵也延伸开来,曾有俗语:“铜镜照妖箭镇邪,宝瓶壶内降妖魔。”一来保佑平安;二来伏魔降妖,收服天魔外道,凶神恶煞,妖言邪咒,罗刹恶魔,由此烦恼皆除,身心安乐。《清稗类钞》中记载,“新婚舆至门,新妇下轿时,必手抱宝瓶,或左手金、右手银,以示其非空手来也。又必口含苹果,谓平安也。”清代,抱宝瓶壶的婚俗,是从东北、北京等地的满族婚礼习俗沿袭而来,宝瓶一般为木制或锡制,其形式似花瓶或似壶。内装金银、纸钱、金银小如意、珍珠、金银米(黄白米)等。瓶口覆以红绸或红布,用五色线扎之。成婚之日,新娘至男家下轿后,由主司迎亲的妇女将它递给新娘抱于怀中入室上坑。象征婚后多福多财。新娘回门前―二日晚上,新婚夫妻对坐炕上,以手拉衣服下襟相搭成兜状,由一年长妇女拿着婚礼时新娘所抱之宝瓶,向他们两人的衣襟内左右各倒三下,接连三次,同时口念“一倒金,二倒银,三倒儿女一大群”。倒毕。以瓶内所装之金银米(黄、白米)熬粥,称金银米粥,令新人食之。象征新婚夫妇多福多禄多子女。
二、宝瓶壶的造型制作与寓意
清代以前全国各地宝瓶壶造型大致相同:如瓶或壶,有的构造为上下两个圆台中间很细,还有阔口鼓腹圆地的,有的带双耳,也有不带耳的。
到了清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外国物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尤其是中国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刺绣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刺绣宝瓶壶也就出现在民间艺术中。刺绣宝瓶壶含有了丰富的民间民俗的理念和吉祥的寓意,雅致有趣,想像力丰富并赋予生命力。挂于床头或墙壁之上,不仅仅用来保佑平安,而且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刺绣宝瓶壶的出现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民间的风俗习惯给民间刺绣创造提供了充分度展示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又给当地的民风、民俗融入了美好、神秘的色彩。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是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着豫西地区的民间风情,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花”、“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百鸟朝凤”、“凤戏牡丹”等等,并且完整地保留、继承了刺绣的传统技法。民间刺绣代表性的针法是“拉锁子”、“辫子绣”和“打子绣”。除此以外,经常使用的针法还有“包针绣”、“纳纱绣”、“平针”、“盘金”、“补绣”等等传统技法,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绷花”和“补绣”技法。“绷花”,是以针引单线,廖廖数针作放射状,绣出生动的花朵,虽属辅助技法,但却在绣品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补绣”,在绣品中运用更为广泛,其特点是能使绣出的物品,产生一种浮雕的效果。“补绣”又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填补绣”,其手法类似“叠绣”,是采用布,绸或其他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图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针将图案花边周围锁边绣牢,从而使图案纹样凸起,出现立体的效果。“挖补绣”,技法较为复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