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激发睿思――俄罗斯文学灾难书写一瞥.docVIP

灾难激发睿思――俄罗斯文学灾难书写一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灾难激发睿思――俄罗斯文学灾难书写一瞥    在20世纪下半叶前苏联/俄罗斯人民除了遭逢社会的大转型以外,还经历了一系列天灾人祸的考验: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许,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首府基辅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核反应堆爆炸,这是自1945年日本遭受美国原子弹袭击以来全世界最严重的核灾难。“绿色和平组织”发表的报告认为,这场核泄漏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1988年12月7日上午11时41分,一阵巨大的震动摇撼了位于前苏联南部亚美尼亚地区。斯皮塔克镇被完全夷平,全镇2万居民大多数罹难。离震中48千米的亚美尼亚最大城市列宁纳坎(现名居姆里),4/5的建筑物被摧毁。地震造成的严重破坏遍及约1.03万平方公里内的乡村地区。死亡人数接近10万,50万人无家可归。苏联/俄罗斯作家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对这些灾难作出了自己的反应:秉承俄罗斯文学肩负社会使命的传统,从现实之思、伦理之思和未来之思来观照灾难,表达了炽热的情怀、深刻的洞见。      现实之思   亚美尼亚大地震后,1989年1月8日,莫斯科的作家和艺术家在法捷耶夫文学基金会举行义演,由著名诗人杰麦季耶夫主持,诗人沃兹涅先斯基等到场,朗诵自己的作品。而对核灾难的发生过程和直接诱因的思考,俄罗斯作家直到现在仍没有终止,瓦?梁赞采夫的《不为人知的切尔诺贝利》(Неизвестный Чернобыль,2004),就对当时的报道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更多的作家则痛定思痛,以文学作品或政论文的形式,对与灾难有关的背景性因素作了深刻反思。尤?维列杰尼科夫和亚?雷索夫的《寂静的切尔诺贝利》集中反映了对决策失误的深刻忧思。文章中写到,该作品的作者之一,在1984年曾致信原苏联化学工业部部长等官员,对乌克兰利沃夫农业化工厂的生产方式提出质疑:该厂的化学原料只有10%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90%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着周围环境。针对这样尖锐的问题被置之不理的情况,两位作家悲愤地写道:“人们说,太初有言。但事实是,太初有智,其次有言,再后来就开始了言的迷误,智的昏昧。”   在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俄罗斯作家开始从总体上反思灾难的根源。1989年1月原苏联作家协会召开理事会,会议以生态问题为主题,苏联《文学报》以8个版面发表了理事们言辞激烈的发言。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尤?切尔尼钦科在以“土地、生态、改革”为主题报告中,回顾了关心环境问题的苏联作家的有关作品。他说:“经济就是经营家园,生态学就是关于家园的科学,它们是一对同根词。从关心那个农民可以储藏粮食、喝香汤、啤酒的家到关心将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的联邦的‘大宿舍’,难道不需要巨大的毅力吗?这个‘宿舍’里有14个海,有地球上一半的黑土地,有地球上的全部气候带。可是在历史上一位一流的作家却写下了疑惑:‘我们的土地广袤无垠,但它上面却一片狼藉’。”他呼吁作家为保护生态而写作。对贝加尔湖遭受污染又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情况,拉斯普京深感忧虑。他说:“就天性而言,我是悲观主义者,我开始写生态题材。”      伦理之思   经过了苏联时代的无神论教育后,俄罗斯民族的东正教情结并没有消弭。在作家的灾难书写中,除了表层的社会之思以外,还有蕴藏了宗教伦理之思的深层结构。在长诗《地震》的“第三次余震”中,诗人写道:“坍塌了,巴比伦,坍塌了,/坍塌了庞贝城和安尼城,/坍塌了长崎、广岛、塔什干、/阿什哈巴德、什宾塔克/列宁纳坎、基洛瓦坎,/因我们埋下自己的/远离上帝的罪孽/而坍塌。”诗人将地震造成的城市坍塌与基督教的罪孽观相联系:宗教情结所产生的忏悔意识成了思考问题的情感起点。难怪杂志编者将这首长诗称为“亚美尼亚启示录”。1987年德籍俄裔女作家尤丽娅?沃兹涅先斯卡娅出版了俄文版长篇小说《切尔诺贝利星》(Звезда Чернобыль),这部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为题材的小说,将《新约?启示录》与切尔诺贝利灾难相联系。事故发生后,在核电站附近,一个叫卢基扬尼什娜的老太太说:“伊戈尔老爹有本祷告的书,书上讲到了切尔诺贝利。……那书上这样说:天使烧燃了地球上面的茵陈星。用我们的话说,‘茵陈’就是‘切尔诺贝利’。瞧瞧,连词语都不是偶然的。”其实在小说的扉页上,沃兹涅先斯卡娅已经把这个意思说了一遍。作家选择了两条题词,第一条是《启示录》8:10―11:“第三位天使吹号,就有烧着的大星,好像火把从天上落下来,落到江河和众水的源泉上(这星名叫茵陈);众水的三分之一变成茵陈,因水变苦,就死了许多人。”   在拉斯普京的具有预警意义的《告别马焦拉》(1976年)中,安加拉河水电站动工之前清理马焦拉岛是情节展开的背景。女主人公达丽娅静观马焦拉岛的场面,是拉斯普京想像的伊甸园图景:“岛上从这端到那端,从水边到水边,有足够的平原、财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