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线条的审美特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画线条的审美特质   中国画是以中国特有的绘画工具来表现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的一种绘画形式。线条作为中国画的生命线,始终居于重要地位,不可动摇。线条也随着中国画的日益发展成熟,产生出迷人的魅力,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      1、写形之美      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没有线条就没有中国的绘画艺术。和西方以面造型不同,中国画始终如一采用线条造型的方法,创造了中国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早在南朝,绘画理论家、画家谢赫就提出“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和“骨法用笔”等理论,要求画家为表现已感受到的物体形象、骨力和气韵,必须通过生动而有力的线条来结构画面的形象和意境,归结为“骨法用笔”为特征的线性造型。唐?张彦远说“骨气相似须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用笔也即用线。   线,清代石涛称之为“一画”:“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现用于神,藏用于人。”(转引自《清人论画》)由此可知,“一画”即线条所具有的重要性。由于画家所要表现的“象”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因而用以造型的线条也千姿百态,“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张僧繇点曳研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吴既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风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之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干。……”(何志明、潘运告《唐五代画论》)顾、陆以周密之迹(线)来写象,而张、吴则“笔才一二,象以应焉”,无论顾陆之密体,张吴之疏体,以及“曹衣出水”还是“吴带当风”,都足以看出中国画线条的丰富表现力,完成了写形的任务,甚至进而传神。   宋代李公麟,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他以精湛的技法将前人作为粉本画样的“白画”发展到更为完善,并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绘画形式――白描。白描纯用墨线勾勒形象,不设色彩,显得朴素优美,要求有很高的技巧。其作品《五马图》,用精炼而富于表现力的线条将皇帝的五匹御马的形体光色,马夫的不同状貌描绘得生动而真实,从那或站立或徐行的动态中流露出不凡的神骏气概。   宋末赵孟坚,他所写的松、兰、竹、水仙,就都以清韵取胜,而水仙,纯粹采取双钩方式,从单片到复瓣,工整而细密的写生,配合了劲挺而纤秀的钩笔,是形与神的综合表现。何必再追求颜色的相似呢,着色的也不见得对水仙能表现如此清绝风神。   《八十七神仙卷》和《朝元仙仗图》均堪称千古白描名作,作品纯以线条描绘不同人物的容颜笑貌,细致入微。后人又通过对历代画家的观察和探索,创造了千变万化用于不同造型目的的线描方法,明朝邹德中将其概括为“十八描”,这些方法,无不充分显示了中国画线条的写形能力和写形之美。      2、刚柔之美      中国画线条的刚柔意识,源于我国古代天地阴阳之道的哲学思想,《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线的刚柔体现于起笔、运笔、收笔,笔力的强弱、线条的方圆、曲直、中锋、侧锋及行笔的快慢等多个方面。“相对地,方笔为刚,圆笔为柔;侧锋为刚,中锋为柔;行笔快易刚,行笔慢易柔。”(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中国画家将对线条刚的追求作为最高最终目标。古往今来,任何一位中国画家用笔都要力透纸背,“笔力能扛鼎”,线条如“锥划沙”,“折钗股”,“印印泥”,要“厚”、“圆”、“留”、“重”。许多画家耗费毕生心血,殚精竭虑就是为了练就线条的凝重浑厚,刚劲老辣。荆浩云:“生死刚正谓之骨”,这是中华民族的一贯思想和品格在绘画技法中的反映。柔弱是中国画用笔之大忌,是“笔病”,自然为画家所不取。但是如果为求刚,一味地用方笔、侧锋、快速走线,则又易沦为“尖”、“刻”、“浮”、“薄”、“滑”,而少含蓄,亦为“笔病”,为画家所不取。   老子哲学中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用反规律,与“无为而无不为”同样道理。反映到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的中国画中,则强调“绵里藏针”之法,中锋走线,看上去圆满柔和,不激不励,但力贯其中,达到柔中寓刚,最刚的效果却是用最柔的手段得来的,恰如气功和太极拳,看似柔弱,而实是最有力度的,因而“以柔求刚,柔中有刚为上”。      3、达意之美      吕凤子在《中国画法研究》中说:“作者在模仿现实形象时,一定要给与所摹写的形象以某种意义,要把自己的感情即对于某种意义所产生的某种感情,直接从摹写对象中表达出来,所以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或是短到极点的点或由点扩大成的块,都成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中国画就这样在以线写形传神中,完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