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追寻20世纪80年代的父亲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关于性别的表达,使乡土现实中“父亲”形象成为中国艺术的独特印象,历史机遇让罗中立、陈丹青等“第四代”美术家成为中国画坛的核心人物,也让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成为“第五代”电影的中坚力量。“第五代”电影对“父亲”的描绘与“第四代”美术家对“父亲”的摹写遥相呼应,这种因历史在场的巧合是一种不约而同的选择。无论在文化意义、社会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电影与绘画创作中的写实、怀旧、反思、批判成为文艺创作上的必然,这又与现代性的社会转型极为矛盾。于是,在艺术家的社会焦虑与全方位的影像造型中,父亲的形象却愈加鲜活起来。
[关键词] 乡土;父亲;造型;罗中立;张艺谋
追寻20世纪80年代的父亲形象,源于“第四代”美术家①与“第五代”电影人的乡土情结,当时的国人迫切希望看到真实的中国。早在水墨画《祖孙四代》(1962)中,刘文西以粗朴有力的笔墨塑造了陕北农民祖孙四代的群像,三角形稳定构图中的祖孙四代面色红润、喜气洋溢,三代“父亲”形象的摹写更具普遍意义,并以置于土地之上的具象物―铁锹、瓷罐、花瓷碗寄予了祖孙四代同黄土高原脐脉相连的生存状态,将水墨画的乡土现实推向时代与创作的巅峰。周恩来l973年的陕北之行②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艺术工作者开始关注农村现状,也让更多艺术家的视线转向广大的农民群体。更为重要的是,8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大都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与农民进行了密切接触。他们耳闻目睹了农村的变化与农民的喜悦,也看到了乡野的艰苦环境与农民的生活悲剧。因此,贫困的中国现状与富庶的西方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知青一代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于是,艺术家开始将写实主义、纪实美学定义为真实,出现了大批以农民、知青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在1980年的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上,罗中立的《父亲》以乡土写实技法取代“红、光、亮”的创作标准,以守粪农民的原始形象颠覆了理想中的农民形象,其中的沉重和悲苦震撼了艺术界;同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对藏民进行了人性化的摹写,将藏民的人性之美与情爱至纯宣泄得淋漓尽致,一经展出便引发轰动,也让宁静、苍茫、悲怆的藏区与草原进入大众视野。这对时常观看美展、翻阅国内外美术杂志的电影人来讲,其影响不言而喻。1981年1月,《父亲》与《西藏组画》入选《美术》杂志,成为80年代中国画坛“乡土写实绘画”③的经典标识。罗中立、陈丹青等“第四代”美术家将乡土写实绘画创作推向了巅峰。农民形象成为80年代的主角,同时也意味着“神人”时代的终结,“人神”时代的价值观得到重塑。在《父亲》(罗中立,1980)、《西藏组画》(陈丹青,1980)的年代,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个和八个》(张军钊,1983)、《黄土地》(陈凯歌,1983)、《盗马贼》(田壮壮,1986)、《红高粱》(张艺谋,1987)、《孩子王》(陈凯歌,1987)等以乡土为题材的经典之作。80年代关于性别的表达使乡土现实中“父亲”形象成为中国艺术的独特印象,电影对父亲形象的描绘,与绘画对父亲形象的摹写遥相呼应,并以土地为意象进行了政治、历史、文化的反思,这种因历史在场的巧合是一种不约而同的选择。由此,“第四代”美术家、“第五代”电影人在社会主导的共同命运之中开始了个人式的述说,尤其在父亲的表述上,以还原真实、颠覆传统的艺术造型观念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父亲形象。“第四代”美术家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挖掘真实,“第五代”电影人要讲故事,就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提炼与加工。他们,需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语境中确立地位和确定身份,电影与绘画创作中的写实、怀旧、反思、批判便成为文艺创作上的必然,这又与现代性的社会转型极为矛盾。时势造英雄,历史机遇让罗中立、陈丹青成为中国画坛的核心人物,也让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成为“第五代”电影的中坚力量。于是,艺术家的社会焦虑与全方位的影像造型中,父亲的形象却愈加鲜活起来。
一、以“弑父行为”为先导的反叛与创新
文化意义上,艺术家以弑父行为④在社会秩序、社会地位、社会权力上进行反叛与创新。1964年,工农兵形象取代了才子佳人,占据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舞台。一方面,他们对父权极为忌惮,另一方面又希望重塑父亲形象,于是便有了艺术家对封建父权的挑战、对集权社会的反叛以及对父权地位的反思。
在渗透于中华民族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中的“天地君亲师”和儒家知识分子推崇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中,忠君和孝道成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而“父亲”在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已经演化为一个符号。“第四代”美术家与“第五代”电影人对“文革”与历史的反思更是振聋发聩。“文革”后,伤痕美术、乡土写实绘画、85美术思潮集成美术创作的新潮,迎来艺术创作的初春。高小华、程丛林、罗中立、陈丹青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