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伎为尼入道现象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乐伎为尼入道现象初探   乐伎是我国古代音乐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音乐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与创造者,她们身怀绝艺,才情过人,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大贡献。然而,她们的群体命运却是殊途同“悲”,其出路和结局往往令人嗟叹,为尼入道即是众多乐伎对自身归宿的无奈接受与选择之一。乐伎不仅是音乐的传播者与传承者,而且因为其“以艺娱人,以色事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她们对社会生活的诸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介入,与社会诸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与联系,故而对这一群体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生存环境等进行细致考察,有利于我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层探究。对其为尼入道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乐伎这一特殊“音乐人”的群体命运以及其对促进我国古代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互相影响、共同发展所起的作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古乐伎为尼入道现象      “伎”是指古代以歌舞为业的女子,乐伎是一个以其艺能和色貌,依附男性的权势与财富,而取悦之、伺候之,并以此为基本生计或职业,无真正独立人格的女性阶层。(“乐伎”又写作“乐妓”,为规范起见,本文除引文外,皆称“乐伎”。)其出现应追溯至奴隶社会初期。《管子?轻重》甲曾载:“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这是典籍中对乐伎活动的较早记载。肇始于北魏终于清雍正元年的乐籍制度,作为一种惩罚性制度存在了一千余年。在此制度下,乐伎,不管是宫伎、官伎还是营伎、家伎、私伎,作为“专业贱民乐人”一直是男权社会中被享乐者任意支配的对象,对她们的“占有”和“抛弃”都非常随意。从武官村殷代大墓中的陪葬乐舞伎到铜雀台伎,从“手甚纤素”以至被主人卢宗道“解其腕”赠送客人的箜篌女到“喉啭一声,响传九陌”最终却沦为鸨母摇钱树的宫廷名伎许和子,都是古乐伎生杀予夺任人宰割的例证。在乐伎种种出路与归宿中,有一种现象尤其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为尼入道。我们可以从正史、野史、方志、别集、诗话、笔记、传奇、佛经和道书等诸多古籍中搜罗到许多相关记载,从楼台歌榭到青灯黄卷,从娱乐欢场到寺院道观,这是一种独特的生活变迁,我们不妨撷取一些事例来了解这种现象的非罕见性:杨?f之《洛阳伽蓝记》载,高阳王雍有“妓女五百”,“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白”,“雍薨后,诸伎悉令入道,或有嫁者。”这一事件发生在北魏时期,大批乐伎从贵族家中被遣散出来,强行入道。这一做法,隋唐五代仍在继续,我们从诸多绘画、诗作中可以了解到这一情形。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绘有一群乐伎在布帐中等候剃度;唐诗中有较多以乐伎入道为题材的诗作,我们不妨细读几首:杨郇伯《送妓人出家》,“尽出花钿与四邻,云鬟剪落厌残春。暂惊风烛难留世,便是莲花不染身。贝叶欲翻迷锦字,梵声初学误梁尘。从今艳色归空后,湘浦应无解佩人。”杨巨源《观妓人入道二首》,“荀令歌钟北里亭,翠娥红粉敞云屏。舞衣施尽馀香在,今日花前学诵经。”“碧玉芳年事冠军,清歌空得隔花闻。春来削发芙蓉寺,蝉鬓临风堕绿云。”王建《送宫人入道》,“休梳丛鬓洗红妆,头戴芙蓉出未央。弟子抄将歌遍叠,宫人分散舞衣裳。问师初得经中字,入静犹烧内里香。发愿蓬莱见王母,却归人世施仙方。”张籍《送宫人入道》,“旧宠昭阳里,寻仙此最稀。名初出宫籍,身未称霞衣。已别歌舞贵,长随鸾鹤飞。中官看入洞,空驾玉轮归。”……《十国春秋》记五代十国逸事异说,曾载“净德阮尼乃八十余人,皆宫人入道者。”时至宋代,乐伎对词乐活动的繁荣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朝歌暮弦之后,“但成怅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里写到有一个能歌善舞的老尼,竟是昔日宰相寇准府上的柘枝伎。《词话》载:“秦少游尝?骋绘?,临别,誓阖户相待。后有毁之者,少游作词寄曰:‘……任人攀折,可怜又学章台杨柳。’姝见‘任攀折’之句,遂削发为尼。”此外,宋之任杜娘、琴操等都是名姓见之于记载的皈依佛门者,就连一代名伎李师师,亦曾请求徽宗允其出家为女冠,后来果在汴京北郭慈云观居住。从以上罗列之例证可以看出,自南北朝以来,乐伎为尼入道之事并不少见,但是,相比之下,似乎元代要突出一些。我们从《青楼集》、《辍耕录》、《觅灯因话》、《坚瓠集》、《青泥莲花记》等著作中可以找到许多记录:夏庭芝《青楼集》载乐伎李真童,“十馀岁即名动江浙,色艺无比,举止温雅,语不伤气,绰有闺阁风致。达天山检校浙省,一见遂属意焉。周旋三岁,达秩满赴都,且约以明年相会。李遂为女道士,杜门谢客,日以焚诵为事。至期,达授诸暨州同知而来,备礼取之。后达没,复为道士,节行愈励云。”又记湖洲角伎汪怜怜“美姿容,善杂剧。涅古伯经历甚属意焉。汪曰:‘君若不弃寒微,当以侧室处我。鼠窃狗偷,妾决不为。’涅遂备礼纳之。克尽妇道,人无间言。数年,涅没,汪髡发为尼。公卿士夫多访之,汪汩其形,以绝众之狂念而终身焉。”陶宗仪《南村辍耕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