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与荣誉边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生存与荣誉边上   草间一粥尚经营,刻画论钱为惜生。安得化身千万亿,家家堂上挂丹青。   这段文字是国画大师齐白石润例前的小启,据说,齐白石不满求画者的讨价还价,故做此书贴于堂上。可以说,润例的出现与讨价还价大有关系,而提到讨价还价,齐白石倒是有个有趣的传闻。   白石老人的虾可谓一绝,得到时人的极力推崇,以致别人求购也按每只来算价钱。一日,一人来请老人给他画几只虾,如数奉上润金。待白石画好交与那人时,那人觉得自己买了这么多虾,就想让白石在画上多画一只。白石不好推脱,随手添了一只。那人一看面色剧变,别的虾都活灵活现,唯有这只像死了一样了无生气。白石看了看那人说:活的要钱,死的白送。那人无语,只好拿着有死虾的画走了。   这则传闻正如他1920年自书的润例一样:“花卉加虫乌,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除十日。”   可见,此刻的齐白石很乐意作为一个职业书画家,并不像传统文人那样羞羞答答,不善提钱。这也许与他以前从事雕花木匠的经历有关――为了维持生活,他必须得到回报。“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甚至有点小气的感觉。对他而言,书画不但可以整幅售卖,也可以根据买家对书画“部件”的具体增减要求来适当调整画价。   自从定居北京后,齐白石由于陈师曾等人的提携名声渐播,“自定润格”说明他开始意识到知名度的价值,主动及时提升画价,可谓深谙“经商之道”。   无独有偶,海派大家吴昌硕在1913年自定的《击庐润目》中有:   堂匾廿两、斋匾八两、楹联三尺三两、四尺四两、五尺五两……上记每两依大洋一元四角。   这篇润例同样一目了然,简洁明了。当时书画家还是比较喜欢用银两作为计价单位的,结尾处的“每两依大洋一元四角”,更是商业味道浓烈。索性就直接用银元算了,何必这么麻烦?莫非是文人情怀的隐现,还是进入市场时的矛盾。不管如何,从他直白的润例中俨然看出一个职业画家的形象。在当时,吴的画价已经很高,却仍在6年之后将其润例上提两倍多,随着名声、市场意识的不断提升,他更像一个“商人”。   让我们再看看康有为是怎么对待润例的。在上海书画保存会编印的《中国现代金石书画家小传》中有康有为1926年自定的一则书法润例:   中堂,七尺者50元,每减一尺减2元,每加一尺加2元。楹联……但书下款,若书上款者加倍计。来文及金笺均加倍,色笺加半,限字限行,当照杂体例以字计。单宣劣纸不书。寿屏寿文,不撰不书。墨浓淡或墨渍不再写。      初看其润例,似乎也有种单刀直入的感觉,明码标价,极其简洁。细看其润文,虽然有点锱铢必较之意,但“单宣劣纸不书。寿屏寿文,不撰不书”。此种苛刻要求并非完全停留在商业意识上,更能让人感受到其作为一个文人应有的尊严。“寿屏寿文”此类题材创作一般赠与亲朋好友或长辈,面对普通人的求购,康有为断然拒绝,拒绝迎合市场,极力维护书画家应有的形象,这种润例方式没有离开文人基本形态太远。   及至当代,以卖画为生的画家更多了。他们是在争取自身的生活方式过程中展开艺术活动,无论是完全迎合市场流行趣味的画家,还是半商业半艺术之间的画家,或者是追求艺术价值的画家,其个人生存状态总是第一制约。   我们以几位真实的处在中下水平的尚未成名的当代画家为例。   第位画家,前两年每年收入均在10万元左右,2008年门庭冷落;第二位画家,2007年卖画收入30多万元,而2008年缩减一半还要多;第三位画家2003至2004年市场刚兴起时平均年收人才1~2万元但2007年达到了十几万元,2008年比2007年又减少了一半。整体统计下来,前两年当代画家平均每月所得8000元左右,2008年才5000元左右,除了每月房租外算下来所剩无几。也难怪,近3年的艺术市场如“牛市”让每个艺术家都火了一把。如果不是2008年的全球危机出现,相信这个势头还会持续下去。但眼下,经济危机下的艺术家为了生活唯有把自己作品价格降到原价的60%至70%。只要是以市场为生存基础,就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   反过来我们再看民国生活在上海的画家,这些画家身份比较复杂,既有职业画家、画工、画匠,也有擅长书画的文人、前清遗老遗少、政界名流。那时有的画家卖画行为是个人名节标榜,有钱病鹤在润例的小启中解释自己卖画是“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为证。有些画家需要金钱,但又不想卖画,故而卖画时隐藏自己的真名实姓。也有的如吴昌硕、吴湖帆之类的成功画家,善于捕捉市场需求信息和流行风向,及时调整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从而随者如云,仿者如云。   民国书画家受到每月几千大洋的房租压力,又在经济萧条下观望、试探,左右摇摆,还要顶住来自包括亲人,朋友,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可以说,在市场与传统之间的碰撞,挣扎,润例的释压与缓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