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环境污染对人体和植物影响及危害.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污染对人体和植物影响及危害

第三章 环境污染对人体和植物影响及危害 “环境学概论”课程演示文稿 第一节环境污染和污染源 一.概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很多地区的环境遭到日趋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环境污染成为公害。某些地区大气中经常是烟雾弥漫,有的城市曾一度出现行人上街戴着防毒面具;河流湖泊水库污浊,饮用水和食物中侵入了各种毒物,引起许多疾病,造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下降,甚至生命受到威胁。 回顾一下历史,公害发展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革命时期,此时公害的发生期。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 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环境污染物: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者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 二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途径 环境污染物要对人体发生毒性作用,必须被人体吸收即进入人体内部,然后在人体内运转,分布到不同的部位(器官),到达作用部位(靶官) 第四节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危害)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 几个基本概念 1.?????? 毒性:指化学的、生物性的物质或物理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伤能力,即引起有害生物学变化的能力。 2.?????? 急性毒性:环境污染物在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作用于生物机体所引起的损伤能力。 第五节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 大气污染不仅危害人体健康,发生污染事件,而且对于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有严重危害。腐蚀金属物品、建筑物、文物、桥梁等,特别是酸雨的危害更严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大气污染对于农业生产的危害也相当严重,污染物可以破坏植物叶片,形成病斑,降低光合作用面积,减少植物生产量,从而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最近,美国统计,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作物损失价值近8600万美元,其中90%是由于O3、PAN、NOx、SO2、氟化物引起。 第六节 污染物对植物影响 一 污染物侵入植物体的途径 大气污染物侵入植物体主要通过气孔。植物叶片上气孔密度为50~300个/mm2。环境条件影响气孔的关闭与张开,因而气孔开闭与危害有密切关系。植物对水溶性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根部吸收完成的。 二 污染与植物的关系 (一)大气污染与植物的关系分三级: (1)污染物在一定范围内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刺激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好处; (2)产生慢性危害(达一定浓度时); (3) 产生急性危害(高)。 当载体数量大大超过污染物时,扩散与污染物的浓度成正比;当载体数量饱和时,扩散速度与污染物浓度无关。 载体对不同结构污染物具有特异选择性。结构相似物质可以竞争而出现竞争性抑制现象。人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等可以通过该方式吸收,而与之结构相似的污染物亦可以此方式穿过生物膜。 (3)促进扩散 指水溶性的大分子污染物借助于膜上的载体进行扩散,也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它与主动运输的不同点是:不需消耗能量或耗能很少,不能逆浓度梯度运转。 四、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五.人体对污染物吸收 接触人体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人体吸收污染物的途径主要是: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各种污染物侵入人体的途径是: (1)?大气污染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2)水和食物中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吃下去,由消化系统进入人体; (3)少数由于皮肤接触,由皮肤粘膜吸收进入人体; (4)有些污染物质不吸收至全身,仅对皮肤、眼、鼻、咽部粘膜产生刺激 1.?????? 皮肤吸收 人皮肤表面积为18000cm2,结构为表皮→真皮→皮下脂肪。表皮110μm最外层是角质层(14μm)由角质蛋白和纤维状蛋白组成,是防止水分蒸发和抵御外部物质入侵的第一道屏障。穿透方式为被动扩散。主要是脂溶性的污染物,例如有机农药、汞、砷等重金属。空气潮湿气温高时有利于皮肤的吸收。 2.?呼吸道吸收 人的呼吸道由鼻腔、气管、支气管及肺组成。鼻腔中的鼻毛和上皮细胞的绒毛起过滤作用,能清除一定数量污染物;支气管上的纤毛运动能将分泌物伴随空气侵入的异物排出。肺是由大量肺泡组成,是进行空气—血液交换的场所。由于肺泡上呼吸膜很薄,仅为1.5μm,而消化道为30μm,皮肤为100μm以上,因此在三种入侵途径中它的吸收能力最强。如大气中的CO、CO2、SO2、NO2、H2SO4烟雾等气体均经肺吸收。 3. 消化道吸收 从口腔到肠胃道称为消化道。污染物通过水和食物进入消化道后,主要由小肠吸收。小肠的粘膜上有大量的绒毛,使小肠面积大大增加,约为300㎡,因此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能力。吸收方式主要是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 ? 4.影响污染物吸收的因素 影响污染物吸收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是指污染物理化性质,外因是指污染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如温度、pH、湿度等。理化性质包括结构(脂溶性或水溶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