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3kd[文学作品]凤凰网读书会第十三期.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kd[文学作品]凤凰网读书会第十三期

凤凰网读书会第十三期:“不看李海鹏,一点出息都没有” 2010年07月28日 11:03 凤凰网读书 【大 中 小】?【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欢迎来到凤凰网读书!7月25日,第十三期读书会在单向街书店举办——媒体人李海鹏、邓科、伊险峰和你一起观察当下。 本次活动我们在凤凰网读书会官方微博(http:///ifengdushuhui)及凤凰网读书会微博小组(http:///g/1453/)进行了预告和提前交流,欢迎加入和关注。 编者按: 话题从海鹏的新书《佛祖在一号线》聊起,虽然笔者和海鹏认识时间不短,有时也会开玩笑或者贫一下嘴,但是他依旧是我们同行心中很高的标杆,讲一次培训课就会接踵而至。对于更多读者来说,他冷静推理、细致描述的文字让大家对于事件或是现实有了深入了解,不是“二元论”的非恶即善,新闻的价值在他的笔下更深刻的彰显出来。他的价值观也很体系的在由专栏集结而成的新书里显露出来,直白的说,就是单篇的看,不觉得特别醇厚,一集中,就成了浓度颇高的“文气”--是他自始至终坚守的审视和批判。 而作为同事和朋友的邓科、伊险峰,也客观的谈论了自己对于文字、现实的理解和观察,谈论了他们眼中的海鹏及其作品。 龙应台在不久前做客广州的时候曾说,“集体变不变怪兽,要看里头的人有多大的反省、觉悟和反抗力。请做一颗有思想的螺丝钉。” 相信这样一次深入的对话一定会让你得到惊喜和共鸣。 《佛祖在一号线》?李海鹏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6月 出版 (图片来源:凤凰网读书) “常识”就是“理当如此” 凤凰网读书:各位同学下午好,首先很高兴大家能够来参加由单向街和凤凰网读书频道主办的读书会。今天请来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媒体人李海鹏,《南方周末》北京新闻中心主任邓科,《第一财经周刊》的总编辑伊险峰,在场的还有好些媒体同行,包括我们的好友。海鹏写的这本书叫《佛祖在一号线》,名字取得比较奇特,但是如果读过他这篇同名专栏,可能就会多一些体会。关于这本书,海鹏也说过,他通过这些专栏来表达他“仅存的志向就是重申常识”,我不知道大家对“常识”的理解是怎么样的,但是海鹏提过一句话,“常识”不该是无可奈何的“无非如此”,而该是我们愿意用内心去深深认同的“理当如此”。所以今天我们也会就这个话题做一些探讨,首先把话筒交给李海鹏。 李海鹏:谢谢大家来,今天很热。如果大家有问题,我们可以留多一点时间来交流。刚才宪楠在说话的时候,我还跟邓科说,这个专栏里面有一篇还写到他,其实是最后一篇专栏,就是刚才宪楠讲的,跟“常识”那些有关系。我记得应该是2004年或者2005年,《南方周末》有一个栏目叫《常识》,我记的不一定清楚,好像是有一个记者采访“八宝山公墓”方面的事,谈到公墓到底怎么回事,什么级别的人能进,怎么排序等等。这个栏目是邓科设的,《南方周末》有内部网站和内部论坛,大家就说开这个栏目干嘛,邓科在内部论坛说《常识》的意义,(宪楠:因为邓科谈到了《常识》的作者潘恩),对,就提到了那本书,我的印象当中,国内的媒体里把“常识”这个词重新理解,并且把它提到一个很重要一个程度的,这是第一次。这本书大概有68篇专栏,我估计会有50篇左右跟“常识”有关系。常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正是宪楠刚才讲的那句对“常识”的理解,肯定是包含方方面面的,社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实的问题,还有文化的社会,这个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想在今天来的人当中,这个问题不是很大,大家好像都很清楚,但是在中国不清楚的人太多了。南方报业就有一个词叫“普世价值”,我觉得是一个替换的词,跟刚才说的民主、自由是一回事。我写专栏的时候,大概自己发明了有30种关于民主、自由的别名,包括里面有一篇叫“独一有趣的故事”等等。实际上,我觉得不管一个人的观点正确与否,总是可以说的,我们通常来讲言论自由,放在我们小时候童年经历,做某一件事情,若这样做不对,就要争辩,家长说你闭嘴,可我控制不了,这就是言论自由的需要。当然,你从概念中来讲,可能会有不同,但是一回事。在这些专栏里面讲到“常识”的部分,核心就是这个。其它的可能因为我写的不是实体,写的更多还是文人的专栏,会不是那么特别的紧跟时事,有的时候会写的散一点。我倒是希望写得好看,不过特别的好看,特别的通俗,我也做不到,也不是那种风格,因为这个又不是一个新闻故事,可以有故事讲出来,专栏无非也就是这样。2004年在《南方周末》有专栏,写了大概10篇左右就不写了,后来在《第一财经周刊》写了两年,也是每隔一周一篇,在《智族GQ》有四篇,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出版公司找我,问我想不想出一本专栏书,我说可以出啊。我现在对这个书唯一有一点不满意的是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可以去掉的,可对出版公司来说,这本书大概会很难卖。也没办法,我就先说这么多吧。 信息时代缺失的是“认知” 邓科:今天在场的朋友应该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