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PPT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的诊断与治疗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定义;▲强调了微血管体系,DIC即可由微血管体系 损伤而引起,亦可导致微血管体系的损伤 ;二、DIC的分类;Pre-DIC(DIC前状态);医源性 疾病;“外源性凝血途径”主导凝血系统的激活 病因 组织、血管损伤、WBC激活 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凝血因子III)入血 激活VII 因子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临床研究证实:抗组织因子单克隆抗体和抗因子VIIa、基因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抑制剂)的可完全抑制败血症或内毒素引起的DIC过程并降低死亡率。 相反,给内毒素血症注射内毒素后没有接触系统即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抑制接触因子也不能预防凝血的过程。;DIC启动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使凝血酶得以持续生成,继而导致内生性抗凝因子的大量消耗 DIC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凝血酶也有纤溶酶的生成,其临床表现和转归视凝血和纤溶两个系统的平衡状况 纤溶酶 表现为出血但无MODS 凝血酶 局部缺血最终发展成MODS;DIC过程被启动后,其所产生的凝血酶、FDP、D-二聚体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进一步释放IL-1、IL-6、TNFa、PAI-1等细胞因子,促进了凝血过程及微血栓形成  促炎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使炎症反应加剧,称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炎症与凝血相互作用及促进,构成恶性循环,DIC是SIRS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当发展到SIRS或MODS时均可诱发DIC;人类卵黄囊旋回培养中造血岛;DIC特殊体征; ;六、实验室检查; ;;DIC常规实验诊断项目的评价(引自Mujun Yu,et al);DIC常规实验诊断项目的评价(引自Mujun Yu,et al);;七、重要的分子标记物水平的测定;3、反映凝血系统激活的标记物;4、反映抗凝系统活化的分子标记物;七、重要的分子标记物水平的测定;凝血系统激活的证据:F1+2、FPA、TAT、D-D↑ 纤溶系统激活的证据:D-D、FDP、PIC ↑ 抑制因子消耗的证据:AT-III、蛋白C或S ↑ 器官损伤或衰竭的证据:LDH、Cr、PH、Pa2↓;八、DIC诊断标准 ——第六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订标准;1)PLT100×109/L(白血病、肝病50×109/L)或进行性↓或下列2项以上PLT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①β–TG ②PF4 ③TXB2 ④GMP-140 ;2 疑难或特殊病例应有下列2项以上异常;Pre-DIC诊断参考标准;3、有下列三项以上实验指标异常;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 D-二聚体(D-D)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推荐较为实用的实验室检查(3h内);DIC诊断专业委员会制定全球化记分系统 ;表2 显性DIC记分诊断方案;表2 非显性DIC记分系统的样板;九、鉴别诊断;十、治疗原则(显性DIC);肝素应用指征; 1、既往有严重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肝素治疗几点原则;肝素用法与用量;肝素的用法与用量;▲近年有人采用微量肝素治疗DIC取得较好疗效,方法:250~750U,q6h,试管法凝血时间 20分则停药 ;如何判定肝素疗效?; 停用肝素指征; ;肝素过量如何处理?; ▲原发病未去除,诱因未得到有效控制;▲合并出血或有并发症危险或须进行侵袭性操作的DIC;▲凝血因子浓缩物含对DIC病人有害的活化凝血因子,且只含选择的凝血因子,不能满足缺乏所有凝血因子DIC患者的需要,不提倡使用;抗纤溶治疗不能用于DIC过程尚在进展的患者 DIC消耗性低凝期仍有血栓形成并轻度继发性纤溶亢进,在抗凝基础上使用小剂量抗纤溶药 DIC后期以继发纤溶亢进为主,且纤溶成为出血主要原因,慎用纤溶抑制剂 常选六氨基已酸、抗血纤溶芳酸、止血环酸等;一般不主张应用,仅适用于纤溶功能低下、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持续时间过长者,以溶解血栓,一旦出血加重需停止。;适用于 有感染、创伤、与失血性休克伴DIC者 基础疾病需激素治疗如变态反应性疾病所致DIC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 PLT重度减少者 原则:宁早勿晚,短期大量;其他抗凝治疗进展;日本一组报道显示AT-III (1500~300U 2次/d,共2天)治疗产科急性DIC优于肝素疗法;新近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 AT-III 治疗急性DIC及防治多脏器衰竭疗效显著;用法:1500-2000U/d,持续静滴,5~7d 当AT-III水平 正常80%时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