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的呢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虚构的呢喃

非虚构的呢喃   阮梅是以写报告文学起家的作家,她创作的《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汶川记忆:中国少年儿童生命成长启示录》《天使有泪》《罪童泪》等图书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收获。她的作品里有一种坚硬的现实,对这种现实的切肤之痛使她的作品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在这部《亲爱的女儿》一书中,她的创作别开生面地从“他者”到“自我”转型,以书信体的形式向女儿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可以说,一万个妈妈有一万种花期,只是儿女面对的妈妈已经是成人,甚至担负着一个教育者的身份,使亲情的份量有些削减,静下来舒展笔墨之时,就是阮梅母性和女儿性华美绽放并收获亲情硕果之季。   如果说冰心的《致小读者》以书信体形式写了一个对小孩子充满爱的姐姐形象,那个形象里多是阳光、日月、理想和希望这些意象,令人欢欣鼓舞,也?人有一种理想的向往,与现实的距离还是比较遥远。而阮梅完全用非虚构的笔法,如此坦诚自己的性格,真实得令人恐惧、令人唏嘘、令人惊心动魄。在寒冷的冬天,冷风刺骨,爬冰卧雪还要去上学,对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痛苦的,结果阮梅一下摔倒了,摔倒之后,“正想着爬起来呢,忽觉脸上痒痒的,像有一条小虫子在爬,我顺手一摸,呀,手指上黏黏的,一看,有血。是风刮的吧?我怀疑。同路的小胖子指着倒在地上的我开始怪叫:出血了、出血了,小梅子摔出血啦!”虽然“我”不觉得疼,但是看着满手惊心的血,“我”大展“哭技”“扯开嗓门哭、声嘶力竭的哭喊、躺在雪地上哇哇大哭”。妈妈赶来把“我”带回家,“骗得了路人的心痛,以肆虐的哭泣成功地逃避了一次上学的艰难。那天夜里,我睡梦里笑醒。”当这种孩童的狡猾被完全细致地再现出来,就形成了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境界,形成一种喜剧效果,这是小孩子对抗成人世界并保护自我的战役第一次取得了“完胜”。现在回忆起来阮梅都得意洋洋。不然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磨洗,怎么如此历历在目并被描述得妙笔生花呢?与其说这是阮梅个人经验的一次再续前缘,不如说这是人类童真生命力量的一种永远的光芒,而对童年生命状态的尊重和再现,是儿童文学创作最应该考虑的原点。那么,这种“哭的喜剧”也许成为童心诗趣的一种美好印记,落到现实生活和艰难的人生土壤上的时候,阮梅提醒少女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哭只能是宣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女孩都可以边哭边飞翔”,这才是人生一种最坚韧的力量,也是一种最美的人生姿势。   既书写过往的人生经验,又指向少女未来的生活,因为是以过来人“母亲的身份”在与女儿倾心交谈,就形成了作品的复调性和内在的艺术张力。“宁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在自行车上欢笑”的纷纷扰扰的现实生活观念和周遭环境,也许会影响到女孩的婚恋观和人生观。阮梅从自己的爱情生活现实出发,阐明了情感是无价之宝,一个具有独立“自我”和独立人格的人,才是最值得珍惜和最有人生意义的,强调了人生主体性的重要,可谓情真理切,字字呕心之痛,句句肺腑之言,她还非常坚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宝马好,但在别人的宝马里,再繁盛的风景只会一掠而过。在这样一个盛产宝马爱情的时代,我相信两个苹果的稀有爱情,也可以愈久弥坚。”不得不说当下人们物质生活的繁盛,带来了物质绑架精神和情感的“异化”生存状态,而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最容易自我迷失,这种关于爱情的讨论是非常及时而又非常必要,也是一种诗性人生的唤醒,值得深思。这不得不说六十年代出生的阮梅,在自己的青年时代正好遇到了八十年代思想大解放和大讨论时代,对人生信念和未来有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与当下的现实青少年的人生状态有非常大的隔离感,那个时代女青年推崇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充盈的情感追求,很难被当下一些女孩子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阮梅探讨的爱情似乎是个人性的私语写作,却更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批判精神和文化反思的力量。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正处在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青少年:同一性与危机》一书中强调的“自我同一性”建立期,除了爱情之花在他们的生命中慢慢开放之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经受着友情的煎熬,结识朋友是他们从外部获得“自我认同”和“确认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阮梅结合自身成长历程谈了友谊的多种形态,最后告诫孩子,友谊不可以强求,“友谊原本就是一颗长在人们心底的树啊,孩子,我相信,只要你愿意,在你友谊的常青树上,一定还会有新的枝条挥舞向你,它会给予你新的、与往日不同的惊喜。因为,随缘的友情,最美丽。”随缘的友情才能惺惺相惜,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久远。面对女孩的性别特征,阮梅对女孩提出了既古典又现代,既开放又自重,即现实又浪漫的美学旨归,“女孩懂得了矜持,学会了严谨,更需要音乐、舞蹈般的飘逸与放松;女孩懂得了端庄,学会了仪表,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