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导学案[ 高考].docVIP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导学案[ 高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导学案[ 高考].doc

《谈中国诗》导学案 妙语珍藏 学习目标 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时数 1课时 了解积累 一、背景知识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文学常识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 》,短篇小说集《 》,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 》,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 》;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三、字音字形 1.注音 一蹴( )而就 梵( )文 轻鸢( )剪掠 精髓( ) 数( )见不鲜 颦蹙( ) 吞声咽( )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 穷边涯际: 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第四部分(第 段) 2. 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五、自己的问题 思考探究 一、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二、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三、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四、概括文化随笔的具体特征 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谈艺录》 1、一蹴(cù)而就 梵(fàn)文 轻鸢(yuān)剪掠 精髓(suǐ) 数(shuò)见不鲜 颦蹙(píncù)吞声咽(yàn)理 2、答案C。A中诫应为戒,警惕的意思;诫,警告的意思。B中灌应为贯,贯通的意思;灌,浇、灌溉、倒进去或装进去的意思。D中的辨应为辩,缔应为蒂。 3、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4、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ingming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