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袁祖志-国立中正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暨研究所.PDFVIP

与袁祖志-国立中正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暨研究所.PDF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袁祖志-国立中正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暨研究所

另類冶遊書 :十九世紀末葉上海文人的域外獵奇與世界圖像 --以王韜 《漫遊隨錄》與袁祖志 《談瀛錄》為中心的考察 呂文翠 暨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論文摘要 若觀察十九世紀末葉上海城流通的報刊雜誌 ,我們會發現現代化的媒體使 得文化獵奇效應漸次發酵 。除了在報章上的連載 、1880 年代由 「申報館」發行 的一系列 「冶遊」書稱霸出版市場 ,很快地帶動了遊滬采風的筆記書與旅遊之指 南書寫風尚可以窺見端倪外 ,也催生了為數甚夥 ,本著 「開眼看世界」或 「放眼 海外 」編輯旨趣 ,記述國內風土與海外各國地理的套書 ,其中以王錫祺 (1855-1913 )所纂編的 《小方壺齋輿地叢書》(1877-1897 由上海著易堂排印) 最具代表性 。 這套書除了 「第九帙」專載海禁開放後沿海港口風土情勢的一系列書 (彭 明輝 ,247-250 )之外 ,也有不少晚清文人與洋人傳教士合譯或本國文人撰寫的 風土地理書 。前者有林樂知的 《地理淺說》(第 1 冊)、蔡爾康與李提摩太合譯 的 《三十一國志要》、馬禮遜的 《外國史》(第 83 冊)、等書 ,後者有林則徐 的 《四洲志》(第 82 冊)、魏源的 《海國圖志》(共收六篇)、徐繼畬的 《瀛 寰志略》(共收兩篇 ,改名為 《地球志略》、《五印度論》)、薛福成的 《大九 州說》、鄒弢的 《地球方域考略》、《地輿總說》(第 69 冊)及 《塞爾維羅馬 尼蒲加利三國合考》(第 79 冊)、《萬國風俗考略》(第 84 冊 )等 、王韜的 《琉 球朝貢考》(第 51 冊)、《漫遊隨錄》(第 62 冊 )、袁祖志的 《談瀛錄》(第 60 冊 ,由 《瀛海探問》、《涉洋管見》、《西俗雜志》、《出洋須知》四單元 合為一冊 ),都屬洋場文人的域外見聞錄或在上海出版界印行的史地著作 。 其中 ,王韜的 《漫遊隨錄》與袁祖志的 《談瀛錄》是相當特殊的兩部著作 , 一方面是因為他倆皆是名滿申江的著名文士 ,與 《申報》文人 (報人)圈關係密 切 ,他們的冶遊筆記書或記載春申嬌娃 (妓女 )事跡的文章備受矚目 ,集結成冊 發行後也風行一時 ;另一方面 ,他們都曾遊歷過歐洲 (王韜也到過日本),是當 1 時極少數實際有異域生活經驗的中國文人 ,更重要的是 ,他們的旅遊書或在報章 上配圖連載 ,或成為書商一版再版的出版物 ,名列十九世紀末葉上海城暢銷書當 不為過 。 仔細觀察 ,王與袁的 「游歐記聞 」不僅與當時幾個最早的外交官或駐外使 1 節的日記或見聞 有不少的差異 ,也和當時上海的知名傳教士所翻譯或撰述的地 2 理書 不盡同調 。這除了證明鴉片戰爭後開埠以來 ,上海洋場經過西潮將近半個 世紀的沖激沉澱 ,除了已積累了豐厚的現代城市文化之外 ,域外小說 、遊記 、地 理書與域外思潮接壤的開闊視野 ,也為上海文人提供了世界圖像的建構雛型 ,並 漸次撞擊出嶄新的國體/主體的想像版圖 。 因此 ,本文除了將以王韜的 《漫遊隨錄》與袁祖志的 《談瀛錄》作為一個 眺望晚清上海文人域外想像的座標 ,也希望藉此探究晚清文人如何在明清以降 「臥游」、「冶遊」的書寫傳統中別闢新徑 ,如何創化衍異出十九世紀末十里洋場 容納異端 、八方匯聚的 「國際村」文化面相 ,進一步挖掘晚清文人建構國族/自 我主體性的複雜過程 。 1 如最早記載 1871年巴黎公社事件的外交隨員張德彝所著 《使俄日記》、《航海述奇》(第 12 冊),首任駐英大使郭松燾的 《使西記程》(第 56 冊)以及曾記澤的 《使西日記》、丁韙良的 《舊金山記》(第 64 冊)、薛福成的 《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都曾經出版 ,也受到注目 。 2 如李提摩太與蔡爾康合譯 (英人 Robert Mackenzie原著 )的 《泰西新史覽要》,德國傳教士花之 安 (Ernst Faber)的 《自西徂東》,傅蘭雅 (John Fryer)口譯 、應祖錫筆述的 《佐治芻言 》,這些 在上海相當有聲望的傳教士以國際視野提出建言 ,對近代中國政治 、社會 、文化的革新影響匪淺 的書籍 ,也在上海文化界佔有一席之地 。 2 另類冶遊書 :十九世紀末葉上海文人的域外獵奇與世界圖像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