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3 十年三访王家岗
十年三访王家岗
在湖北省革命老区乡镇安陆市赵棚镇,有一个叫王家岗的小村塆。它位于安陆市最东端与广水市太平乡青山村相邻,隶属于陶庙村,是一个水资源极为匮乏、交通极为不便的山间小村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后,王家岗的农民、农业、农村面貌日新月异。10年间,我们3次走进王家岗,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深刻变化。
2000年:旱包子立起了纪念碑
赵棚镇是安陆市最缺水的乡镇,全镇无大的河流,无过境水系,十年九旱。
第一次去王家岗,是2000年9月26日。走进王家岗,是因为得知王家岗的村民自发地立了一块“纪念碑”。石碑上有这样的记载:
“陶庙王家岗自古多旱灾,公元2000年,是岁大旱,春旱夏旱相继,塘堰干涸,人畜饮水难觅。孝感、安陆财政局心系灾区,念民生之艰难,思百姓之干渴,自局长及部属百余财政干部,慷慨解囊,捐筹资10万余,凿地20余米,掘清泉铺管线引流入户。联云:是公仆,财政干部寄情引甘泉济众;有真情,王岗村民缅恩勒青石示人。”
当地曾经有这样一句俗语,“王家岗,三天不下雨,青蛙叫不响”,村民的一切用水全靠老天爷。正常年份的雨水往往不能够满足村民饮用和灌溉。由于地势较高,祖祖辈辈主要靠种植吉阳大蒜之类旱作物为生。
谈起立碑的事,村民回忆说:“1999年的旱情真是刻骨铭心, 8月份起,就没有出现大的降水,24 户村民每天结成队到2.5公里外的广水市太平乡青山水库去挑水饮用。春节前,村里人也不得不冒着寒冬,去挑水储存准备过新年。到2000年3月份,大蒜缺水抽不了薹。清明节的时候,仍不见下雨,塘堰早已干涸,村民洗衣洗澡都很困难,几位妇女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左得望等8户人家眼睁睁地看着生猪缺水而死。住在公路边的王赵兵84岁的老母亲挑饮用水回来时,不幸在山间跌断了一条腿……”
至于后来的事,正如碑文所述,在孝感市、安陆两级财政干部的捐助和支持下,2000年6月,采购供水设施、掘石钻井、安装电路、铺设管道等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经克服重重困难,8月16日,自来水接到了每家每户,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问题。
第二年,在镇政府组织下,王家岗一带又增挖了两口农业用水池塘。
如今,“旱包子”成为村民的记忆。自2000年起,他们因通水开始了新的生活。
2008年:土屋子变成了新楼房
第二次走进王家岗,是2008年6月2日。那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那次走访,我们从市区到赵棚镇用时半小时,比2000年节约近半小时。赵棚镇到王家岗8公里的通村公路已经修通,用时15分钟,比上次又节约近半小时。这样,从市区到王家岗,用时不到50分钟。
谈到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变化,村民说感受最大的有三点,一是家庭联产承包到户;二是农村税费改革;三是新农村建设。
左宗光告诉我们,“住房最能看出变化,1980年那会,这儿没有一间红砖房,全部是土砖砌的。我家弟兄五人,和几位老人挤住一间100多平米土房里。八几年(改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春夏青黄不接时,全家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至于衣服,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了给老三,一直至老五厖现在大伙都做了楼房,祖辈留下的土房子都没有了,你说说这变化大不大?”。稍后,指着自家的二层楼房和三间平房,“家里彩电、冰箱都买了”。
左胜光也谈了自己的体会:“农民种田不用交税,这可是历朝历代没有的事。2002年,我们各项税费负担达到每亩460多元,到上面上访了好多次,地简直没有办法种了。如今,国家反给我们每亩各项补贴合计超过80元,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向着我们的”,他停了一会儿,“在农村,只要不懒,就有稳定的收成。个人觉得,房子换新后,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日子还是可过的”。
农户左得操务农取得了好收成。他家里4人,除他外,有他母亲、老伴和外出打工的儿子。2007年,收获中稻4500多公斤、油菜籽400多公斤、蒜苔1000多公斤,除留下1000公斤口粮外,实现收入11000元左右。另外,养了两头生猪,耕牛生了一只小牛,变卖收入近10000元。由于儿子不在家,这些收入主要是左的操夫妻两人劳动创造的,扣除农业生产资料、生猪饲料等支出,一年收入有16000多元。
随着公路通村,车辆出入非常方便,王家岗与外界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45岁的村民曹齐告诉我们,“王家岗常年在家守农田的人已很少了,大多数是边种田边在外面打工,我就是。”
在解决了用水问题,公路通村、不断出台的惠农政策落实后,王家岗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都改变了,人们开始走上小康之路。
2011年:泥腿子领起了新农保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3月,湖北省委提出,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使我们又想起了王家岗。14日,我们决定再一次走进王家岗。
春日阳光明媚,金黄的油菜花大片大片地在山间开着,还有田间绿油油的小麦,不断跃入我们的眼帘。公路两边,一条条通村公路宛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