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紧致集作为一种解决之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构紧致集作为一种解决之道.doc

建构紧致集:作为一种解决之道 徐忠朴吴云方炜淼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大学建筑设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文章首先从代表和转译的含义出发,阐述建构的相关理论,并将代表和转译视 为建构的最初形成。随后指出钢筋混凝土这一材料和建构理论之间的矛盾,将瓦 洪拉特的“建构紧致集”理论视为这一矛盾的解决之道并对其进行解读。 关键词: 建构;建构紧致集;钢筋混凝土;代表;转译; 当着手写此篇文章的时候,或者试阁向一个人讲述建构(Tectonic)的来龙去 脉的时候,笔者总想事先提起这句话。它出自2011年第二期《时代建筑》杂志 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建筑理论教授、著名建筑理论家弗里 茨?纽迈耶(Fri tz Neumeyer)。彼吋正值《吋代建筑》对国外建构理论文章“疯 狂贩卖”的后期,以王骏阳为代表的众多国N学者已经对建构做出许多历史性 的阐述和本土化的解读。 但是,建构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建筑理论,它具有前所未有的庞杂的理论关联, 这就导致在真正研究建构理论之前需要弄清楚建构和诸多相关理论的界限;它不 属于任何一种风格,却常常像风格一样被人们赋予评判建筑的属性,这就使得 建构原本就不够成熟的理论体系显得更加脆弱。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 在其雄心勃勃的著作《建构文化研究一一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 中对建构的关联理论做了细致的梳理,从文化人类学到现象学,从再现与本体 到身体隐喻,从波提舍到森佩尔,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依然收效甚微, 依然无法清晰描述建构的形象。如果抛开其中文翻译的演变历程,从1996年伍 时堂发表的文章《让建筑研究真正地研究建筑一一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新著〈构 造文化研宂〉简介》起,建构作为一个建筑学理论,引入中国已二十年有余,但 时至今円,纵观琳琅满目的关于建构的文章,依然没有一篇能够清晰完整地解 释建构。基于这种状况,笔者以为与其舍木逐末,不如反观建构的根木。关于建 构的最初形成,纽迈耶的这篇文章(或者说是这句话)才最具启迪意义。 图1丙格拉姆大厦(图片来源:. archdaily, ) 细审纽迈耶文中“代表”和“转译”所处的语境,他以丙格拉姆大厦为例(通 过外立面工字钢再现内部结构的手法,图1、图2)来说明:“我们若想令隐藏着 的真相显现,就必须臆造出一种具有再现性的“假象”,即一种构造,作为代 表者,将所有不能自行显现的真相呈现出来”,这里的真相指的是建筑的结构 事实。从远古时代的建筑开始,真相一直都存在,这一点无需争辩,无论是洛吉 耶长老(Marc-Antoine Laugier)的原始茅屋还是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 的建筑四要素。所谓的隐藏,指的是建筑除了真相还需要满足呈现K他要素的需 求,并丑大多数时候真相被放在卑微的后面,而代表和转译是为丫提示真相的 存在,例如一些建筑在圈梁的位置用非结构材料提示观者内部圈梁的存在。由此 可见,这种“代表”和“转译”其实是我们对于建筑的一种视觉诉求,即可见 的表象用以如实揭示真实的结构。这种视觉诉求和建筑心理学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如一位评论家所言“把房子盖得坚固是不够的,还必须使观者和信它的坚固”。 更重要的是,这一视觉诉求是建构的基础。 图2西格拉姆大廈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当代一些建筑史学者认为,19世纪末叶以前的外国建筑史就是一部风格史。需 要着重强调的是,这句话和本文开篇所引用的那句话虽然有和似之处,但是有 着木质上的区别。代表和转译是对真相的诠释,与风格之面具迥然不同,这一点 对于理解建构十分重要。正如弗兰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中指出的那样,建构 问题是“非风格的” (astylistic),风格乃是非建构的。在迄今为止的建筑历 史中,建筑的这种代表和转译总会宿命般地陷入风格的泥潭,而风格是束缚的。 当在某一时期代表和转译是屈服于某种风格时,那么在建造的过程中必然有些 东丙是需要向风格妥协的,比如真实结构的可读性(如果不奢求可见性),而 这种妥协的结果就是和建构相去甚远。 虽然早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德意志建筑屮就有Y建构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但直到20世纪,才有一些建筑师(如路易?康等)和建筑理论家开始真正觉醒, 他们追忆到古希腊时期反思建筑的本真,发现建筑发展到今天,承载了太多的 附加意义,例如意识形态等。建筑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几乎从未很好地表达过建筑 自身!而这种表达正是建构所需要的。 简而言之,如果不是纯粹的构筑物,几乎所有时期的建筑都通过代表和转译这 一建筑行为通往两个方向,即真相和风格。二者殊途,对真相的表达有吋是直接 的,比如砖结构和古代木结构建筑,施重与承重清晰明了。有时受各种制约,只 能间接表达,例如上述的两格拉姆大厦。而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当建筑开始如实 表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