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律资料]钢筋平法学习-柱
* 讲解要点: 1、分析平法节点 2、选哪个节点,引出专家 示范: 新平法中提供ABCDE 5个节点,选择比较多,那么我们是否清晰该选择哪个节点?对我的量有何影响?同样,我们请吴博士给大家分享下5个节点分别何时用? * * 讲解这张ppt时,可以通过对前一张ppt时的理解,让学员自己归纳计算方法,以提问的形式来实现 * 因为顶层角柱纵筋的计算方法 和边柱一样,只是外侧钢筋的数量不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 顶层中柱的纵筋分为三种构造做法:根据判断条件来确定属于哪一种情况,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直锚长度=梁高-bhc LaE取值见03G101-1第34页 * 情况B顶层中柱纵筋长度计算方法同情况A,实际工程中,情况B最为常见。 直锚长度=梁高-bhc LaE取值见03G101-1第34页 * 这张ppt是主要是变截面柱纵筋计算,其中一种情况c/hb≤1/6时的计算,采用绑扎连接形式的计算 思考焊接和机械连接的计算:计算方法相同,只是搭接长度为0 1)遵循能通则通原则 * 这张ppt是主要是变截面柱纵筋计算,另外一种情况c/hb > 1/6,采用绑扎连接形式时的计算 某层锚固钢筋输入格式:*5B25 考虑焊接和机械连接的计算: 机械连接或焊接时,计算方法相同,只是搭接长度为0 * 这张ppt是主要是变截面柱纵筋计算,另外一种情况c/hb > 1/6,采用绑扎连接形式时的计算 某层锚固钢筋输入格式:*5B25 考虑焊接和机械连接的计算: 机械连接或焊接时,计算方法相同,只是搭接长度为0 讲解要点: 1、软件新增节点 示范: 那我们看到的确新的平法带给我们新的知识,但是软件的处理依旧是这么简单,节点内置,只需要把位置正确绘制,结果自然准确了。 * * * 拆分原则:不超过3层重叠 重叠长度越短越好 1、多肢箍如何拆分? 2、箍筋组合方式如何批量设置? 3、箍筋长度计算公式如何调整? 在45页中平法中说明非抗震柱在搭接范围内箍筋 加密,不知是否适用于抗震柱的搭接范围? * * 1、手工计算1号箍筋的长度,小组总结并列举现行箍筋的计算公式 2、弯钩的计算,具体的算法学员 可推一下1.9d的推导公式 * 讲解要点: 1、5d。箍筋根数需要判断,更为复杂; 2、平法计算10d,100mm取大,与混凝土规范对比 3、抛出问题,为什么要配置,引出专家 示范: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节点对比看出,现平法中,基础锚固区箍筋根数不再是传统的间距小于等于500,且不少于两道非复合箍,而是需要通过保护层和5D进行判断。如果是小于5d的话,是需要进行加密的。可能前段时间了解过新平法的会发现,哎,怎么和我们之前学的不一样啊,新平法中是10d,和100mm取小值啊,的确,新平法中是10d和100取小值,这两者有冲突了,个人觉得,规范的级别要大,所以我们可以按照5d去进行加密,也是有依据的。为什么保护层厚度较小时,需要加密呢?我们请吴博士给我们分析一下 * * 这张图片明确表示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范围,清楚每个范围长度的确定。 顶层中柱纵筋计算 伸至柱顶且≥LaE 情况C 直锚长度≥ LaE 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长度-梁高+(梁高-保护层) 顶层中柱纵筋计算 伸至柱顶且≥LaE 情况D 纵向钢筋端头加锚板 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长度-梁高+(梁高-保护层) 变截面柱纵筋计算 (1)c/hb≤1/6情况 纵筋计算同非变截面柱纵筋的计算 变截面柱纵筋计算 (2)c/hb>1/6一侧有梁的情况 上筋下插1.2LaE下筋上弯折12d 变截面柱纵筋计算 (2)c/hb>1/6一侧无梁的情况 上筋下插1.2LaE下筋上弯折= -bhc+LaE 变截面-软件处理 新增变截面一侧无梁节点 * 柱箍筋的拆分 03G101-1P46 柱 1、钢筋局部重叠不超过两层 2、箍筋在箍住主筋的时候应按照隔一拉一,拆分也是如此 3、箍筋长度的计算? 3、 箍筋长度计算03G101-1P35 长度=(b+h)*2-保护层*8+1.9d*2+ max(10d,75mm)*2 1.9d的来源GB50204-2002 弯钩计算 5.3.1 箍筋弯钩计算 5.3.2 柱 柱箍筋的计算 1号箍筋长度= 2 (b+h) -8bhc+2×1.9d+2max(10d,75) 基础插筋-箍筋 柱插筋保护层厚5d 间距≤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筋(非复合箍) 间距≤ 5d且≤100mm 柱插筋保护层厚度≤5d 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P104 3、当锚固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时,锚固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d/4;对梁、柱斜撑等构件间距不应大于5d,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应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