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探析及对策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攻击性行为探析及对策研究

儿童攻击性行为探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教育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在儿童生长发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既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更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因此,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矫正策略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本文在参考各类相关文献、专著及期刊的基础上,通过从各个不同角度的分析,寻找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的有效的对策,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儿童  攻击性行为  原因  对策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整个心理学认知发展趋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使这个领域重新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热点。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到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它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的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苏联心理学家霍姆伯格研究了12-24个月儿童的社会交往模式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他所观察的12-16个月的婴儿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以看作是破坏性或冲突性的。50%。所谓遗传,是指父母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适合的诱因,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然而,基因并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父母只是为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我国的调查结果表明,攻击型儿童父母的性格特征有73.7%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其中双亲都性急的占36.67%。目前的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男儿童在攻击性行为上明显的多于女儿童。在临床心理学、病理心理学中,关于脑损伤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均已证明了这一结论。因此,对儿童的攻击性行进行矫治及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生物因素的作用。另外患有多动症的幼儿,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也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常常会无故挑衅同伴,或对同伴动手动脚,或突如其来的推撞、咬伤、抓伤同伴。而“能量过剩说”的学者相信,攻击性行为与儿童身体活动能量过剩也有一定的关系。 2、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老师,关于家庭因素与儿童攻击性行为关系的研究也早已表明,家庭系统中的诸多因素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a、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所有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中,对儿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大量的研究表明,惯于使用暴力惩罚孩子的父母,其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经常使用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美国的两位心理学者杰拉尔德和帕特森通过观察攻击性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很相似――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他们把这种家庭环境称为高压式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多为一成员迫使另一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在形成高压式交往的过程中,负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当一位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谩骂来还击。这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有的家长更是教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使他们的孩子很容易的形成了认为别人打他就可以打别人的错误思想。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要正确、适当。 b、亲子关系的影响。有证据表明,母亲与儿童之间的和睦关系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负效应,即具有积极的亲子关系的儿童具有更低的攻击性和破坏性,消极、冷漠和对抗性的亲子关系则促进儿童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通过调查发现,侵犯性儿童的母子对立程度是其他组的3倍。这类儿童缺乏信任,与人交往更多地预期对方的敌意。他们与同伴交往中更容易发展成具有侵犯模式的交往形式。研究者还发现,因父母不和、离异等原因而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不知道怎么去爱人,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同伴交往的儿童,也常去攻击同伴;因父母忙于工作、学习的儿童,大多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老人对幼儿的溺爱,逐渐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性格。可见,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c、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榜样作用。班杜拉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习惯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等途径获得。他

文档评论(0)

weizhent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