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讲义PPT教学教案培训资料医学中小学上课资料
《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教科书,他的集注是标准答案。 他集中讨论了理气的关系与心性关系问题,他认为“天地间,有理有气,即阴阳二气”他认为理先气后,气是从理出来的,他强调道德理性对人的情感欲望的制约,人心必须服从道心,“人欲”必须服从“天理”,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还涵盖哪些领域? 朱熹 自然界——普遍法则 人类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人——人性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致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卷七)简单的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习染性情就变的很复杂多样了。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同一般所言,朱子实际目的是为了重塑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而不是为了禁绝一切私欲。 陆王心学 陆九渊,江西金溪人,曾在江西象山讲学,人称象山先生。南宋思想家,心学开创者 。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曾在阳明洞筑室,世称阳明先生。明代思想家。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 陆九渊心学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阳明心学” 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主要思想 * * ③反对“格物致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 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 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 “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 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 寺进行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陆九渊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先天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在方法论上,宋明理学把道德提高到本体的高度,要求人们的道德标准达到理性的境界,他们认为提高道德可通过强化“主意”多下功夫,以“内统外”,来提高道德境界,还要发扬儒家传统,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与“万物一体”的境界。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1、同: 2、异: ①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 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 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 小结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1、“理”是世界的本原 2、 “格物致知” 1、陆九渊 2、王守仁 3、 存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