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报告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本质上被潜(压)抑的是一种结构。压抑可分为直接压抑和间接压抑两种。 直接压抑又可分为两类:直接的主要压抑和直接的次要压抑。 直接的主要压抑是中心自我对令人兴奋的客体和令人拒绝的客体的压抑; 直接的次要压抑是中心自我对力比多自我和反力比多自我的压抑。 一旦内心结构建立起来,另一种压抑也随之产生—反力比多自我以一种无妥协的敌对的态度指向于力比多自我和与之相联系令人兴奋的客体,这就是间接压抑。 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既爱又恨。 为自我的分裂以及中心自我对附属自我的压抑提供动力的是攻击。 攻击是从严格的情感角度对挫折做出的反应。 遭遇到母亲的拒绝,使儿童体验到一种缺少爱的感觉,如果因此向母亲发泄恨意,则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这会使母亲更加拒绝她,增加了母亲“坏”的程度:另一方面会使得母亲 不再爱他,从而减少了母亲“好”的程度。 但如果就此采取另一种方式,即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力比多需要,也是非常危险的,这就等于是将自己的力比多释放到一个情感真空中,与之相伴随的必定是一种羞耻感、自卑感,感觉自己要得太多了。 因此,无论儿童向拒绝她的母亲表达攻击还是力比多情感,都会使他们陷入不安全的境地。表达攻击,会使他们面临失去好的客体的危险;表达力比多需要,会使他们面临失去力比多的危险。 前者会引起抑郁感,为随后抑郁性心态的出现奠定基础; 后者会引起无用感,为随后分裂样心态的出现奠定基础。 儿童为了回避对客体表达力比多和攻击情感所带来的危险,会采用最大化的攻击以克服最大化的力比多需要。 由于攻击和力比多需要都是不能与结构相分离的,多余的攻击就被反力比多自我所掌管,多余的力比多需要则被力比多自我所掌管。 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力比多自我对力比多自我的攻击。 替代物满足(substitute satisfactions)可弥补和外在客体情感关系上的失败。 这些替代物满足代表着和内化客体间的关系;个体转向它们以取代和外在世界间里的客体间安全且令人满足的关系。 自慰、虐待、被虐待等等都是这些替代物满足的一例。 自我对于要接纳或拒斥内化客体有着矛盾的感受。从婴儿式的依赖过渡到成熟的依赖这期间,孩童会发展各种不同的方法或技巧来处理或调节和内化客体间的关系。 占据人类生命最长的过程便是过渡阶段。 过渡阶段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阶段,其中最大冲突就是:强烈要求发展到对客体的成熟依赖的态度与退行性地不情愿抛弃婴儿般依赖的态度(主要的是对客体的认同)之间的冲突。 由于冲突是一种既令人渴望又令人恐惧的情境,所以个体可能会使用一些具体技术来解决这些冲突。 同时,过渡阶段涉及到抛弃婴儿般的依赖,所以客体拒绝具有重要的作用。 拒绝技术的使用是这一阶段重要特征。 偏执狂、强迫症、癔症、强迫症既是四种典型的拒绝技术,也是最经常采用的防御技术。 第四,然后婴儿借着攻击性潜抑作用同时潜抑这些客体。 和这些内在客体相关联的是分裂的、潜抑的自我部分,称之为力比多自我以及攻击性自我,也叫做内在破坏者(internal saboteur)。 力比多自我是自我的需要面向,被吸引向令人兴奋的客体去; 而内在破坏者则是自我的部分,是和拒斥性客体认同或和其建立关联性的。 自我结构分裂成三个各别分开的面向,每一个都和客体的不同面向相关联。 (1)中心自我,或“我”, 和环境相关联,它包括意识和潜意识要素。中心自我强力地把各辅助性自我(subsidiary egos)分割开来,为了防卫上的理由而将它们潜抑。 两个辅助性自我即是力比多自我与内在破坏者。 (2)力比多自我是自体感觉到需要以及被攻击或迫害的部分。 (3)内在破坏者(反力比多或攻击性自我) 其功能类似于超我,是积极进取且带攻击性的,特别是对着自体(力比多自我)的需要性部分。 这些辅助性自我的每一面向都和客体的某一内化面向相互关联。 所以那激发起需要性的内在的、令人兴奋的客体即是力比多自我; 而拒斥性客体则是和内在破坏者相关联,它是和拒斥性客体认同并合并一起,以惩罚的方式来攻击力比多自我。 中心自我是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相对应的,两者在功能上非常接近。但是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弗洛伊德的自我起源于伊底,是一个被动的结构,其活动性要依赖于伊底的冲动;而中心自我则是原始的动力性的结构,其他的心理结构也都源自于它。 力比多自我对应于弗洛伊德的伊底。但两者的不同在于弗洛伊德将伊底看作是原始的,而力比多自我却是由中心自我衍生出来的。 另外,力比多自我也不像伊底那样是本能冲动的仓库,而是同中心自我一样的动力性结构,虽然它相对于中心自我而言,更加幼稚,较少具有组织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且更加致力于内化的客体。 内部破坏者与超我概念并不是对应的。两者在很多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其中之一就是内部破坏者不会被看作是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八章_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教材教学课件.ppt
-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_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教材教学课件.ppt
-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六章_小学儿童的智力与学习教材教学课件.ppt
-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三章_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教材教学课件.ppt
-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十一章_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维护教材教学课件.ppt
-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十章_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教材教学课件.ppt
-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五章_小学儿童的语言发展教材教学课件.ppt
-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一章_导论教材教学课件.ppt
- 小学教师口语第四章_小学教师教学口语训练教材教学课件.ppt
- 小学教师口语第五章_小学教师教育口语训练教材教学课件.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