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9 说“木叶”.pptVIP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9 说“木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9 说“木叶”

9 说“木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现代诗人、文学史家。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是建构诗歌大厦的基石。诗人往往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之上,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因此,我们阅读诗歌,只有搞清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才能把握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本文就是一篇探究意象形成与特点的文章。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写汉字 3.解词语 万应锭:万能药。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迢远:遥远。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辨近义 (1)不落言筌 不落窠臼 辨析:“不落言筌”和“不落窠臼”是一组近义词。两者都有“从固定的程式中摆脱出来”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不落言筌”侧重在语言上有创新,“不落窠臼”侧重在形式或风格上有创新。 例:①小李这篇文章用语清新,造句奇特,不落言筌,真可谓字字珠玑。 ②小张的这篇文章构思新奇,不落窠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一字千金 一字千里 辨析:两个词语在使用对象上比较相近,但在意思上并不相同。“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一字千里”,一个字的差别,表达的意思却相差千里之远,类似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例:①两次来信,虽然仅仅更动了几个字,但措辞不同,情感也不同,真是一字千里。 ②老王文笔犀利,所留皆短篇神品,一字千金,世人宝之。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积名句 (1)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2)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6)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7)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一】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 1.根据提示填空。 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①      ,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         和③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参考答案: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②含有落叶的因素 ③有颜色的暗示性 2.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第5段与第4段是怎样的关系?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5段在第4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木”为什么“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个特征,引出语言“暗示性”的问题,过渡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二】 品味语言,体会细节 1.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的含义? 参考答案: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2.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真正的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