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级平台实验X射线物相分析PPT
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 ;*;1、X射线的发展史;贝克勒尔是法国著名科学家 。
他的一系列实验表明,金属铀放出的这种射线最强烈.铀的射线当时被称为“贝克勒尔射线”象伦琴射线那样,它能使空气电离.最初,铀射线的本质也如同X射线的本质一样神秘.
他由于研究荧光现象而发现铀的放射性,并因此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约瑟夫·约翰·汤姆逊,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
1897年,汤姆逊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的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1905年,他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院的教授;190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在劳厄研究的基础上,英国的布拉格父子从1913年起,利用x射线测定了金刚石、硫化锌、方解石等晶体的结构,并改进了劳厄方程,提出了著名的布拉格公式:2dsin0=n入。从而奠定了X射线摄谱学的基础,大大促进了晶体物理学的发展。利用x射线可以了解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方式、离子团结构、原子大小及核间距等。布拉格父子还根据晶体密度精确测定了阿佛加德罗常数。
由此,他们荣获了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卡尔.西格班 瑞典物理学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莫塞莱的研究,他改进了真空泵的设计,他设计的X射线管,可使曝光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使他的测量精度大为提高。因此他能够对X射线谱系作出精确的分析。他测量波长的精确度比莫塞莱提高了1000倍。
西格班的研究支持了玻尔等人把原子中电子按壳层排列的观点。他和他的同事还从各种元素的标识X辐射整理出系统的规律,对原子的电子壳层的能量和辐射条件建立了完整的知识,同时也为与之有关的现象作出量子理论解释建立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西格班在他的《伦琴射线谱学》一书中对这方面的成果作了全面总结,成为一部经典的科学著作。西格班获得了19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巴克拉之后,又一次因X射线学的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西格班的X射线谱仪测量精度非常之高,以至30年后还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有意思的是:卡尔.西格班的儿子凯.西格班在57年后的1981年,由于在电子能谱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 ;康普顿 美国物理学家
1923年5月,康普顿用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成功地解释了x 射线通过石墨时所发生的散射。他假设光子与电子在碰撞过程中既要遵守能量守恒又要遵守动量守恒,他按照这个思路列出方程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长差,结果跟实验数据完全符合,这样就证实了他的假设。这种现象被称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揭示出光的二象性本质,从而导致了近代量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康普顿效应也阐明了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从理论和实验上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康普顿于1927年与英国的物理学家威尔逊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34年,前苏联的切连科夫发现了x射线照射晶体或液态物质时会发出微弱的蓝光,即切连科夫辐射,获得了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伯特·霍夫史达特,美国物理学家。
1958年,美国的霍夫斯塔特完成了X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等成就而荣获了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贾科尼 意大利裔美国科学家
1960年提出了建造X射线望远镜的可能性。1962年贾科尼的研究组发现了第一个太阳系外的X射线源,命名为天蝎座X-1。不久又发现了另外两个X射线源,其中一个被证实为是蟹状星云。蟹状星云辐射的X射线能量比太阳高出100亿倍。 ;;[13]1969年,哈塞尔与巴顿因提出“构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应用在有机化学研究而同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开展研究)。
[14]1973年,威尔金森与费歇尔因对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卓有成效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15]1976年,利普斯科姆因用低温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等方法研究硼化合物的结构及成键规律的重大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6]197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破例地授给了对X射线断层成像仪(CT)作出特殊贡献的豪斯菲尔德和科马克这两位没有专门医学经历的科学家。
[17]1980年,桑格借助于X射线分析法与吉尔伯特、·伯格因确定了胰岛素分子结构和DNA核苷酸顺序以及基因结构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18]1981年,凯.西格班由于在电子能谱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
[19]1982年,克卢格因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985年,豪普特曼与卡尔勒因发明晶体结构直接计算法,为探索新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作出开创性的贡献而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21]1988年,戴森霍弗、胡伯尔、米歇尔因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确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