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心态转变还不够
李静颖
李清文的名片上,身份还是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实际上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苏州捷迪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苏州捷迪”)创始人。
“目前我还是对自己科学家的身份更有信心,企业家?自己还正走在路上。”李清文解释道。
去年上半年获得联想之星天使投资注资之后,李清文带领她的团队成立了苏州捷迪,致力于碳纳米管产业化,到今天为止这家企业依然在做的主要工作是研发能够批量生产碳纳米管产品的设备。
“如果科技人员脚踩两只船,就是态度不坚定,肯定到最后是做不好的。但是仅仅态度坚定了还不够,不是所有人的性格特质都是适合做企业的,在这时候还得弄明白,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做企业。”联想之星CEO特训班上,柳传志在分析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区别时说。
转变心态
在成立苏州捷迪之前,这个创业团队只是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小组。在李清文看来,碳纳米管之所以目前离应用还很远,关键还有朝着应用的一些关键技术没有解决。李清文想做的是试图用他们自己排出的阵列以及变成纤维的技术,证明可以将制备和加工融二为一,而这个技术的产业化如果能实现的话,将是一种颠覆式的革命。
“我自己非常喜欢这个技术,我觉得这个技术如果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它带到社会上,变成一定的价值,我这一辈子也就无憾了,哪怕真的最后没有做成,我努力了。”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李清文开始了技术转化的创业过程。
然而,她很快意识到,这条技术转化的必经之路异常艰难。目前在苏州捷迪的团队中有50%为科研人员,由于依然在做技术和关键设备方面的突破,没有市场、没有销售,整个团队仍然把自己定位为科研人员。
“我今天是企业家,但其实离企业家的要求还很远很远。”李清文说,“我自己一点点做企业家的这种基因都没有。”如何在第一步做好战略定位,怎么样制定一个可行的年度计划,如何来迎合企业的发展模式……对于这些创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一开始让李清文有些摸不着头脑。
而在此之后,李清文明显感受到了两种不同身份之间的心态转变。据她介绍,在获得注资后,苏州捷迪组织了一支团队,按照企业的思路开始更强调成本、关注成本,关注如何把性能做稳定,关注量化。“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还在实验室,我们关注的一定不是这些问题,而是为了怎么能写文章。科学家有很多新的想法能写出一些科研文章,他们往往觉得这个过程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她说,但现在这个蜕变就会很痛苦。
科学家关注的是创新和原理级的东西,比如通过研究,他发现这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在一定的温度区间之内是最好的。但如果从成本角度考虑,必须更精确地测算出这个准确的度数。如何找到这个点,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度一度地去试,这就变成一个非常枯燥和乏味的事情。整个思路也从原来的科学探索变到枯燥无味地去找到这个点,这背后其实需要他们心理上有一个很大的调整,联想之星投资副总裁梁青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说。
从做珍珠到串珍珠
然而,光有心态上的准备还不够。柳传志认为,有很多科学家其实并不适合做企业家,科学家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惯用技术优势思路,遇到市场关难以突破时,往往把自己的技术想得至高无上,却认识不到市场、销售甚至团队的重要性,常常捧着金饭碗却敲不开市场的大门。
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别,他举了个例子,如果说科学家是一条名贵项链上的大珍珠,那么企业家就是串珍珠的这根线。做企业真的是在为其他的人才提供环境,在做组织者。
在这个问题上,吴文忠通过自己的实践悟出了这个道理。这个10年前还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博导,获得的各项荣誉证书可以装满一书包的科学家,在10年后已扛起了一家300多人规模、销售收入达到上亿元的企业。
吴文忠辞职创业的愿望很朴素,那就是希望把自己做的成果能够用上去,由其创办的大连医诺生物有限公司(下称“大连医诺”)主要从事生物医药和食品补充剂新原料的提供及新技术的研发,其产品主要销售给欧美从事医药和做食品补充剂终端产品的企业。
但一开始吴文忠并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据他回忆,刚出来创业时就是一种热情,觉得自己懂很多技术,一定会赚钱。可事实是,拿着自己辛苦积攒的50万元起家,招聘了十多个人后,待第一个月发完工资,账上所剩无几,却仍然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
“当时有同事提议,由于大家都是搞科研出身,可以靠自己的研发能力赚钱,所以刚开始的第一年我们靠给国外企业做研发解决了企业温饱问题。”吴文忠说。
但到第二年时,吴文忠意识到光做研发,企业想要持续发展是很难的,因为这种研发需要依附在别人提供项目的基础上,所以第二年他就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出来。
于是,吴文忠的思维方式开始从做项目转变到做产品。接下来的两年大连医诺集中精力去做一个产品,后来到创业第三年时,因为挣了一点钱,整个研发就发散了,做了很多产品,当后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