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 第1课时.docVIP

中学联盟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 第1课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联盟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 第1课时

红 花 中 学 教(学)案 总课时: 学 科: 语文 年级: 七 执教人: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课时[来源:学科网] 课 题[来源:Zxxk.Com] 古代诗歌五首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来源:Z.xx.k.Com] 教 学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第一课时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前:过去。???????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前、后)写的。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点拨: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来源:Zxxk.Co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