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同步精练(粤教版)第二单元 第6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docVIP

粤教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同步精练(粤教版)第二单元 第6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粤教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同步精练(粤教版)第二单元 第6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语文·必修 5(粤教版) 第6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 爱提问的学生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立志学农 19岁的袁隆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袁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饥馑(jǐn)      捍卫(hàn) 稻菽(jiāo) 刻骨铭心(mínɡ) B.挽起(wǎn) 茎秆(jīnɡ) 屏(pǐnɡ)气 无与伦(lún)比 C.掖着(yè) 分蘖(niè) 一蔸(dōu) 如鲠在喉(ɡěnɡ) D.田埂(ɡěnɡ) 缅怀(miǎn) 花蕊(xīn) 罄竹难书(qìnɡ) 解析:A项,“菽”应读shū;B项,“屏”应读bǐnɡ;D项,“蕊”应读ruǐ。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摇篮 漫山遍野 遴选 遐思迩想 B.闭塞 计日程功 料峭 轻手摄脚 C.丰姿 孽根祸种 稗益 功亏一篑 D.消受 精疲力尽 凛冽 娇揉造作 解析:B项,轻手摄脚——轻手蹑脚;C项,稗益——裨益;D项,娇揉造作——矫揉造作。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科学家是真理的________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②2009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________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③________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________,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捍卫 埋伏 既然/那么 B.捍卫 笼罩 既然/那么 C.保卫 笼罩 只有/那么 D.保卫 埋伏 只有/那么 解析:(1)捍卫:保卫;防御,常与“真理”“尊严”“主权”等比较抽象而严重的名词搭配。保卫:保护使不受侵犯,如“保卫领土”“保卫祖国”等。(2)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秘密布置兵力,伺机出击;潜伏。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3)“既然”用在上半句话中,与“那么”连用,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只有……那么”关联词搭配不当。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字。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B.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C.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 解析:D项,“流传”缺少宾语,可在“民以食为天”后加“的说法”。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