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碱类抗菌活性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研究进展
生物碱类抗菌活性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碱作为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其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复杂。大多数生物碱具有各种显著的生理活性,其中一些生物碱的抗菌活性也逐渐被发现。国内外学者不但对天然生物碱产物进行了抗菌研究,而且在此基础上对天然生物碱进行了构效关系研究以及结构修饰,旨在增强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根据抗菌机制和构效关系的研究,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以及为抗菌新药尤其是抗耐药菌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本文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中药生物碱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碱化剂及夹带剂等因素对生物碱萃取效果的影响,并与生物碱传统的提取方法做了对比,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碱;抗菌活性;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生物碱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内,其数量多、结构类型复杂多样,是最重要的天然产物之一。根据生物碱不同的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异喹啉类、喹啉类、吲哚类、哌啶类、萜类、甾体类、肽类生物碱等。大多数生物碱具有不同的、显著的生理活性(包括药理活性、生态学效应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对生物碱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具有抑菌、杀菌活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被发现。下面简要介绍几种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
1、生物碱的分类
1.1、异喹啉类生物碱
中药毛莨科植物黄连中的抗菌消炎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其中所含的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和巴马汀,这4个异喹啉类生物碱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MIC值在125~500μg/mL[1]。
从防己科天仙藤属植物天仙藤的藤茎中分离得到的20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均具有广谱的抗深部真菌活性。对从临床分离得到的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5种真菌菌株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包括耐药菌株[2]。新阿扑菲类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MIC值为80~320μg/mL;小檗碱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抑菌作用,MIC值为40~160μg/mL,对光滑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比白色念珠菌稍强,MIC值为20~40μg/mL[3]。
从常用来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罂粟科血根草属植物美洲血根草和毛茛科金印草属植物白毛茛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异喹啉类生物碱白根碱、白屈菜赤碱、前鸦片碱、小檗碱和β-黄连碱,在体外对幽门螺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所测得的MIC值为12.5~100.0μg/mL[4]。
从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inn.中分离得到的苯并菲啶类生物碱8-hydroxyldihydrosanguinarine和8-hydroxydihydrochelerythrine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5]。在非洲的刚果,人们常用的防己科崖藤属植物柔毛崖藤的根皮来治疗很多传染性疾病,从该植物中得到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轮环藤碱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枯草芽孢杆菌、白喉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菌以及化脓链球菌6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同时对癣菌属的、白色念珠菌、Aspergillus flavis、Microsperumcanis、镰孢霉属的Fusanum solani var. lycopersici-tomato等真菌也具有抗菌活性[6]。
不少学者通过对异喹啉类生物碱进行结构修饰,得到了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新结构化合物。Park等[7]通过对小檗碱和9-去甲小檗碱的化学修饰,在C-13位上引入不同的芳香基团,得到一系列新的衍生物,具有更好的亲脂性,增加了对细胞膜的渗透性,从而显著提高了抗真菌活性。13-(4-tertbutyl benzyl)berberine和13-(4-isopropyl benzyl)berberine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为4μg/mL,而小檗碱的MIC为128μg/mL。研究显示,异喹啉生物碱的抗真菌活性与其氮原子的存在状态有关。对于简单型、苄基异喹啉生物碱氮原子的烷基化,C-6、C-7位烷氧基是增加活性的重要因素;C-1位连接的烷烃链的延长也可起到增效作用。
1.2、喹啉类生物碱
从梧桐科蛇婆子属植物中得到一个独特的喹啉酮生物碱waltherione A,经过初步抗菌活性筛选,其甲基化衍生物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以及革兰阴性菌肺炎克氏杆菌、锡图巴尔沙门菌、大肠埃希菌表现出中等的抗菌活性。
1.3、吲哚类生物碱
吲哚喹啉类生物碱色胺酮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在体外抑菌试验中,10μg/mL的剂量可以完全抑制菌落的生长。此外,给感染螺杆菌的蒙古沙鼠每天2次ig色胺酮,连续10 d,当剂量为5.0 mg/只时,可以明显抑制沙鼠胃内的菌数[8]。
从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