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学]美术教育史讲义
目 录 第一章 先秦典章仪轨规范下的美术教育 一 “六艺”与美术教育 二 “信而好古”的经典教育思想 三 工师及“四民分业、相学以巧”制度 四 《考工记》与百工美术教育 第二章 秦汉书画分立下的美术教育 一 图形状物的绘画技艺学习要求 二 汉代黄门画工、尚方画工设置 三 书法艺术教育初步 四 秦汉及魏晋官私工匠技艺教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基本形态初步建立 一 魏晋官私书法教育 二 东晋南朝士族书法品格教育 三 “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与《摹拓妙法》 四 佛教美术传入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 隋唐美术教育制度化及粉本师授 一 学校书法教育体制的完备 二 书、画、百工直官美术教育机制 三 “外师造化”与画工粉本师授 四 画行的出现及行会教育机制 第五章 五代两宋以画院、画学为主的官方美术教育 一 翰林图画院与国子监画学制度 二 画院教育 三 画学教育 四 宋代官工教育与《营造法式》 第六章 宋元文人画教育 一 “气韵非师”与文人修养 二 评品精高、学有法度 三 山水画诀 四 竹谱梅谱 第七章 明代美术教育的全面拓展 一 元、明内廷美术机构及教育机制 二 宗派和地域画派师承 三 多方面的手工工艺美术教育 四 印刷术与版刻画谱的兴盛 第八章 清代美术教育嬗变 一 画院处、如意馆美术教育及西洋画法传授 二 文人绘画教育漫衍与流变 三 《芥子园画传》 四 人物画谱与民间年画画诀传授 余绪 第一章 先秦典章仪轨规范下的美术教育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原始文明时代。近代以来,经考古发掘获得了不少属于原始时代的文物,较为典型的类别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及玉器。这些距今逾五千年历史的文物,经时代与地域的分类,在造型和纹样上呈现出有一定规律的样式,如庙底沟类型彩陶中的花瓣纹,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涡线纹,特征明显,既是一定文化观念和造型规律的反映,也是一定工艺样式传承的结果。就其工艺样式传承的途径而言,即为原始美术教育的雏形,并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成为工艺匠作一系美术教育的基本形态。同时,作为礼器的原始玉器,并体现出礼制对工艺样式传承的严格规范,如玉璧、玉琮、玉璜、玉玦等,样式恒定,最具代表性。 伴随中国文明的礼制进程,至周代时,完整的礼仪典章制度,对几乎一切器物的形制,包括形式、纹样、色彩、材质、尺度等,作了工艺样式上的详尽规定,并以“文物昭德”为宗旨,使之纳入中国文明的基本表象范畴。 《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锡、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礼仪典章制度的规范,成为先秦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的百工美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其中的具体内容,在先秦典籍《考工记》中有代表性的记述和总结。 上古“六艺”教育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设为庠、序、学、校,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提高文化教养为目的,以成就文武兼备为要求。“六艺”中包含有重要的艺术教育内容,对先秦美术教育有直接影响,对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品格和性质的确立,亦具有根本性意义。 一、“六艺”与美术教育 中国古代学校的设立,可以追溯至上古五帝时代。西周成康之世,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完备。 礼、乐是“六艺”中最主要的内容。《礼记》曲礼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尊卑亲疏等级名份的规范,并通过相应的礼仪制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的先秦百工美术教育,所遵循的礼仪典章制度即系于此。《论语》阳货云:“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记》乐论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略)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乐是先秦文明教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是外在的规定,乐是通过钟鼓歌舞、五音八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