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管理时间的方法手段和人生案例.docxVIP

我国古人管理时间的方法手段和人生案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人管理时间的方法手段和人生案例?文化源于认同,凝聚始于同步。当全世界华人在同一天,做同一件事情,其他民族对它的解读可能是一个词——“可怕”。可怕的文化认同、可怕的民族凝聚力。中国的节日都和吃有关,可能源于饮食的文化习俗,更容易落地生根、更容易接轨认同。这里要说的,却是今天的感悟——我们的古人祖先,很善于时间管理。? 古人的节日,都是出于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时间管理的典范。端午节正是苇叶飘香时;中秋节正是秋高气爽、新果新黍最丰茂的时候,一家人品美味赏明月,天伦人伦、天人合一。为什么要在腊八(腊月初八)腌蒜?因为这时腌的蒜过年吃的时候正好白中透绿、绿中泛白,俨如翡翠;而且甜酸辣适度,从视觉到口感极富审美。其实我们的节日很实在、没有一点点矫情。我们没有父亲节、母亲节,不是我们不如西方人感恩,而是我们的孩子每天和父母在一起,每节和父母在一起,其实天天、节节都是父亲节、母亲节。一年一束康乃馨,哪如每天承欢膝下、尽孝床前来得实在。? 说得有点远,再回到时间管理。古人以黄河流域为参照的“二十四节气”,是最准确的时间管理。古人将节气对应农时,精妙无比,不得不慨叹古人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艺术。? ?再说一件事,不少干部出国访问回来,感叹西方城市的功能分区明晰——居住区、工业区、商贸区等功能划分明确。其实城市发育最早、最完备的是中国,即使到现在,我们从城市的老地名,也能找到诸如黑土巷(卖煤炭、烧土的)、铁匠巷、棉花巷、羊市、米市等地名,这便是城市功能分区的证明。集中区域销售,可以凝聚注意力,顾客可以货比多家,也有利于商家在充分竞争中提升服务品质。在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山西省会太原市,现在的棉花巷,依然是卖与棉花相关的海绵的区域。 古人管理时间案例1东汉末年有一个叫作董遇的人,是当时非常著名的知识分子,与其他六个人一起并称为儒学宗师。董遇之所以能够成为大知识分子,和他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的方法是分不开的,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三余读书法”。董遇还发明了一种“朱墨别异之法”,是一种为经书作注释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董遇去世之后就失传了,无疑是一种损失。这和董遇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密切相关。董遇的成才经历与朱墨之法的失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有太学生向董遇学习朱墨别异之法,可是董遇不肯教授,就让学生把书读一百遍(很多遍),并说“必当先读百遍”,“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意思我们大家都知道,是读得滚瓜烂熟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太学生说,我没有时间读书。董遇建议他利用三余来读书。太学生不明白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回答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太学生看出了董遇没有教授的意思,自然少有人愿意拜他为师,结果董遇的朱墨之学在他死后就失传了。2董遇提出了两个方法:一是三余读书法;一是朱墨别异之法。首先咱们谈谈三余读书法。三余读书法,其实就是一种很粗浅的时间管理方法。三余,就是上面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冬天是一年中最闲暇的时间,晚上是一天中最闲暇的时间,阴雨天是四时最闲暇的时间,建议人们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读书。董遇建议别人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渴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且看他发迹之前是如何利用时间读书的?东汉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关中大乱,董遇随哥哥在一位将军的庇护下在关中做体力活,贩卖东西。董遇去劳动时都会随身带着经书,在空闲时间看书。虽然经常被他的哥哥取笑,董遇也没有放弃过,终于成为曹魏七个最有学问的人之一。可以说,董遇的成功,与他充分利用时间来读书是密不可分的。3接着咱们谈知识共享。可以这样说,董遇在充分利用时间方面是个成功者,但他在知识共享方面却一败涂地。董遇发明了“朱墨别异之法”,至于这种方法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据我猜测,可能是用红、黑两色区别正文和注释的方法。太学生向董遇学朱墨之法,而董遇却不愿传授,而是让他去自学。学生把书读百遍,日积月累,确实能够领会其中的大义微言,可是这哪比得上有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的老师从中指点进步快呢?董遇不把他珍之重之的方法轻易传授他人,也许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终获回报的珍惜。我们对此也不好说什么微词。但是换一种角度看问题,董遇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吧。一家学说的盛行,除了与初创者的贡献密不可分外,还与弟子们的传播、阐发、推陈出新关系重大。通常情况下,学生选择老师是觉得跟着他有前途,能把自己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老师选择学生是觉得他有潜力,能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双方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合作,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赐予。也许董遇不愿意教学生,根本没有什么理由。正因为如此,董遇终于带着它进了棺材。不知他九泉之下会不会为自己的发明没能传承下去而遗憾?中国历史悠长,文化灿烂,流传至今的文化、技术等等是不少,可是失传的文化、技术同样不在少数。家传绝学,能传下去也好,就怕走极端,没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