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人海洋观对海洋的认识之变迁 组图
中国古代最受尊崇的“海神”――妈祖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
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已有人类活动,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用海蚶壳作装饰品。中国先民们在与海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磨砺了意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如果说精卫填海的神话反映出远古人类要战胜海洋的愿望,那么河姆渡出土的7000年前的船桨,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晦(海)、涛、鱼、龟等与海有关的文字,则显示出远古海洋文明的曙光。有学者提出:至迟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华文明就创建了环太平洋文化圈;夏商周时就有祭海活动;春秋战国时北方的齐鲁文化和燕昭文化、南方的吴越文化就蕴涵了发达的海洋文化;而到秦汉后,中国古代海洋文明更加灿烂夺目。
在沿海农业经济区,海和海岸带是重要地理环境,也是重要劳动对象。中国沿海居民迅速积累起有关海洋的地貌、气象、水文、生物等海洋本身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海洋自然观和科学思想。
“水流千里,必归大海”。先秦时,庄周、屈原等人曾深入思索,既然百川归海,为什么海水不会满?为什么不管大旱还是大涝,海平面稳定不变?据此,先秦思想家们建立起“海洋广阔无垠、深不可测”的海洋观,并将海洋命名为“巨海”、“大壑”、“百谷王”、“无底”、“天池”等。《吕氏春秋》提出了水分海陆大循环的学说;《管子》提出了维护生态平衡的理论。随着航海知识的发展和域外知识的扩大,战国时北方沿海已流行海外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传说。邹衍提出一种非正统的海洋开放型的大九州说,认为在广阔平坦的海洋上散布着81(9×9)块大陆(州),中国所在的赤县神州只是其中一块而已,它不一定位于世界中心。
到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东汉王充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潮汐的月球成因说和潮月同步原理,开创了元气自然论潮论;发现了高潮间隙现象,并提出暴涨潮的地形成因说。晋代葛洪则用浑天宇宙论来解释潮汐成因,建立起天地结构论潮论。自此,天地结构论潮论和正统的元气自然论潮论开始了长达千余年的争鸣。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岸树起潮信碑,供渡海者使用。感潮河段发展起依靠潮水抬高淡水位以资灌溉的潮田。潮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海洋农业文化的特殊标志。这一时期,《尔雅》、《说文》、《临海水土异物志》等著作不仅记载了许多海洋生物,而且逐步形成了在每一种类下分别记述名称、形态、习性、用途及地理分布的传统海洋生物志体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我国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最远到达今印度和斯里兰卡。
隋朝至元朝出现了一批潮汐学家,产生了不少潮汐专论。唐代窦叔蒙应用天文历算方法,推算出潮汐周期为12时25分12秒强的精确数据;他还总结出潮汐的半日、月、年三个周期,发现了分点潮,绘制了直观的天文潮汐表。五代末宋初的赞宁和尚编制了钱塘江潮候口诀。在此基础上,吕昌明于1056年编制了《浙江四时潮候图(表)》,在元代被刻成石碑立于钱塘江畔浙江亭,供渡江者使用。宋代余靖、沈括注意到地形对潮汐迟到的作用,给高潮间隙下了科学定义,提出应根据海区地理情况修改天文潮汐表,从而促进了明清实测潮汐表的崛起,并全面替代天文潮汐表。有关暴涨潮(怒潮)成因,唐代卢肇提出了江水、海水激而为斗说;宋代燕肃则提出河口拦门沙说。
明清时,地方志极大发展,保存了丰富的海洋自然灾害和异常的记载。区域海洋水产志也形成和发展起来,总结历代潮论的《海潮辑说》以及总结历代海塘技术的《海塘录》产生了。实测潮汐表在各海区充分发展,形式多样,有表、图、指掌图、口诀、谚语等。综合气象预报、台风预报有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少用于综合预报的海洋气象谚语。明代郎瑛、陈霆、方以智建立了海市蜃楼成因的气映说,认为海市蜃楼是大气上下层不均匀性造成的特殊光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经过南海、横越印度洋,访问亚非几十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
中国古代海洋观具有商业性和趋利性的特点
海洋观是人类通过海洋实践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交通等在内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对海洋本质属性的认识。由于中国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的先民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与海洋打上了交道,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认识海洋的本质属性,包括它的社会经济属性,其所形成的古代海洋观念也颇具自己的特点。
文化机制上的对外辐射和交流性 海洋在中国历史上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在中华文明强盛时充当了文明辐射层的作用,中国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航海活动,传播了大陆文明,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航海史就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史。
早在原始社会,古代人群在兴渔盐之利的同时又通舟楫之便,创造了带有海上活动特色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这样的联动与互动的过程,就是异域异质文化相互辐射与交流的过程,也是海洋文化得以发展、变迁的过程。
价值取向上的商业性和趋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