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课件:《石钟山记》(共42张PPT)
译文:小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处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大约)能坐一百来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窽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窽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译文: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这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窽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人没有欺骗我啊!”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窽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译文:(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译文:(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译文: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概叹郦道元(说法)的简略,并且嘲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 士大夫 渔工水师 陋者 ——言之不详 ——不肯夜泊绝壁下 ——知而不能言 (李渤) ——考击以求 (叹) (笑) 所以不传 (惜) 研习、思考 石钟山,在现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 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该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现在认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有钟“声”。 品味、探讨 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 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溽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比较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内容、结构、写法等方面的异同。 古今异义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空中而多窍 3、自以为得其实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古:两个词连用。其,代石钟山得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词类活用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焉 崆崆焉 微波入焉 (自己。代词) (从。介词) (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兼词,“于是” 即“到那里”) 搏 水石相搏 森然欲搏人 莫 至莫夜月明 故莫能知 得 得双石于潭上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鼓 如钟鼓不绝 微风鼓浪 (击,打。动词) (抓,扑。动词) (通“暮”,名词) (没有人。否定代词) (发现,找到。动词) (能够。助动词) (一种乐器。名词) (振动。名词作动词) 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始舍于其址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所在皆是也 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使人遗赵王书 (才。副词) (当初。副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4)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茶馆》(共40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三单元课件:第12课《非攻》(共41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一单元课件:第2课《改造我们的学习》(共33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二单元课件:第6课《齐桓晋文之事》(共51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二单元课件:第7课《孔孟》(共54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四单元课件:第14课《呼兰河传》(共36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四单元课件:第16课《秦腔》(共52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新闻传记》)第二单元课件: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共64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第1课《诗经二首》--《小雅·采薇 》.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三单元课件:第11课《察传》(共53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课件:《听听那冷雨》(共43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件:第4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34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件:第3课《为了忘却的纪念》(共62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课件:《再别康桥》(共43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课件:第5课《林黛玉进贾府》(共57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课件:第7课《赤壁之战》(共62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课件:第6课《我不是个好儿子》(共38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4)第一单元课件:第1课《屈原列传》(共40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课件:第7课《都江堰》(共40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课件:第5课《祝福》(共50张PPT).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