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二单元课件:第7课《孔孟》(共54张PPT).pptVIP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二单元课件:第7课《孔孟》(共54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二单元课件:第7课《孔孟》(共54张PPT)

* * * * * * * * * * * * * * * * *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把孔 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 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 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速读第一段概述作者陈述孔孟相似的四点理由: 1.在儒家传统中,有孔子至圣、孟子亚圣之称。 2.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宗旨是相配合的。 3.引述“史记”的话:“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4.当今哲学家更把孔子比成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品味探究 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苏格拉底 柏拉图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课文研究孔孟的不同,是放在一个怎样的基本框架内? 即他们以济世治国为理想追求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政治态度。这是比较分析的前提。 孔 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孔 子 孟子 1、坦荡悠闲,轻松愉快, 则凡事紧张。 (生活态度) 2、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 则持性善论。 (对人性的看法) 3、对“礼”非常重视, 则不大拘泥于礼。 (对礼的看法) 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相距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很大的变化 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孔子 生活在春秋时代末期 ,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是竞技式,还不足以造成生活全面的动荡,因此,孔子认为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 孟子 战国前中期 七雄已准备长期厮杀 战争已有相当规模 战士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主张突破礼的约束 研习第二段中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大意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4、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5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有什么不同? 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5“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宁静。”从文中的分析来看,当时社会“闲雅”“宁静”的原因有哪些? (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