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基本思维.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改革的基本思维

教育改革的基本思維 吳明清* 「變」是當代的主流價值,也是流行趨勢,因此「求變」也就成為政府與民間共同 的信念與行動 ︒回顧台灣教育的發展,近二十年來,教育改革持續不斷 ,從幼兒教 育以至高等教育,在制度結構和內容技術都有顯著且重大的變革,惟其成效均未如 預期,並未獲全民的認同與肯定 ︒展望未來,我們相信,因「改革尚未成功」,政府 與民間將持續以改革為教育發展的動能和策略 ︒鑒於觀念引導行為,謀定而後動, 想對才能做對,教育改革需要用正確的思維來引導有效的行動,以免事倍功半甚或 徒勞無功 ︒因此本文提出概念定義、問題分析、工具邏輯、策略選擇及系統整合等五 種基本思維 ,略述各種思維的內涵與要領,藉供教育改革相關決策與推動之參考 ︒ 野人獻曝的淺見,敬祈方家教正 ︒ 一、概念定義 一般而言,概念(concept)是一個指涉一群(a group of)具有共同特徵的事物、現 象或狀態的名稱 ︒例如桌子、學校、合作、幸福、公平等 ,都是耳熟能詳的概念 ,而跟 行動有關的用語,如翻轉、精進、適應、反思、研究等,也都是概念 ︒故就性質而言, 一個概念其實是一個「類」,是一個以共同特徵來命名的「集合」︒當我們用聰明、憨 厚、精幹等詞來形容一個人的時候,其實這三個概念是指具有這三種人格特質的三 類人 ︒據此,概念的元素是「共同特徵」,釐清概念所蘊含的共同特徵 ,才足以說明 概念的意義與內涵 ,此即概念的定義(definition) ︒ 概念是人類生活中語言表達的基本單位,而概念定義則是共同理解的基礎,也 是有效溝通之所需 ︒例如,一名女生問男朋友:你「愛」我嗎?男朋友回答「愛」 ︒如果 沒有愛的共同定義,怎麼確定男朋友的「愛」就是這名女生所需要的「愛」呢?當然, 在兩情相悅、你儂我儂之際,或許男女雙方認定的「愛」只是「關心」、「分享」、「相互擁 有」的通俗性意義,故無須嚴謹的概念定義 ︒但如果我們思考的是學校如何培養學 生的「愛心」,那我們就須精準的定義「愛心」的意涵以及可操作(觀察) 的行為型式了 ︒ 教育改革的訴求與政策中包含許多概念,都需要精確的定義,才能作為實踐的 準據 ︒例如,教育改革主張教育應民主化、多元化,並實現公平、正義 ︒如果不先定 義民主、多元、公平、正義這四個概念,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樣的教育狀態才是展現民 主化、多元化並符合公平、正義的教育呢?同理,當教育改革的訴求是培養學生的「基 1 本素養」和「核心能力」時,必須清楚且適切的定義素養和能力這兩個概念,然後進 一步具體提示什麼是基本素養和核心能力 ︒如果教育改革的主要概念缺乏定義或定 義模糊,或者定義中只有文義性的解釋而無可操作、可觀察的指標,那麼教育改革 的推動一定流於各說各話而各行其是了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規劃藍圖中提出令人嚮往和期待的「三大願景」(提升中 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小孩、厚植國家競爭力) ,「五大理念」(有教無類、因材施 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 ,「六大目標」(培養現代公民素養、引導多元適性 發展、確保學生學力品質、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均衡城鄉教育發展、追求社會公平正 義) ︒這些文字讀來順口優雅 ,但都需要定義 ,尤其是標示黑體字的用詞,都是必 須精準定義的概念 ︒就以六大目標而言,何謂現代公民素養?公民素養的內涵是什 麼? 公民素養的具體行為表現又是什麼?現代公民素養有何特徵?現代公民素養和傳 統公民素養有何不同?這些問題都要藉嚴謹周延的概念定義來說清楚講明白,否則 培養現代公民素養的國教目標即成空談的口號 ︒即使這六大目標有其理想,也要透 過定義,轉化為實踐行動的內容與方法 ︒ 近幾年教育部致力中小學的教學精進,推動有效教學、多元評量、差異化教學及 補救教學 ,基層教師暱稱為「有多補」及「有多差」 ︒當然,從教學實務的角度,方法 與技術很重要,所以理所當然要關心這些精進教學的措施應該如何進行 ︒但是,更 重要的應是概念定義的問題 ︒如何定義這些教學的意涵 ,並提示可觀察的具體指 標,應是先於教學方法與技術的首要思考 ︒在教學的實務情境中可以這樣思考: 觀 察一個班級或一所學校的教學,應如何評定是不是有效、多元和差異化 ︒評定指標 就是定義的一種形式 ︒同理,當「適性揚材」作為台灣中小學教育發展的主軸時,如 欲有效反映在學校教育活動和教學上,學校全體同仁必須很清楚的了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