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村落建筑篇村落结构村落景观与环境丁村坐落在汾
第二篇 村落建筑篇
第一节 村落结构
一、村落景观与环境
丁村坐落在汾河东岸一块突起的台地上,距河岸仅有1公里左右,站在村中的高处,看汾河自北而来,向西形成一个湾,再向南而去,对这块高地恰好形成了北、西、南三面环抱之势,风水术上称为“腰带水”。
黄土塬和黄土台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常见的地形,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塬面或台面大体平坦,而周边是像刀削般的断崖,只是黄土塬的面积要大于黄土台。丁村周边常见的是这两种地形。
汾河的西岸,村落对面,就是突起于河岸五六十米高的黄土台地,沿汾河十几公里,十分陡峭,而且紧逼河岸,仅余十几米宽,使得沿汾河逶迤而行的古道只能在东岸。隔河相望,黄土台地犹如一堵高墙,这道高冈称为“巴山岭”。巴山岭上是平展的塬面,它东西宽约20公里,南北沿汾河西岸展开,包括襄陵、太平,一直延伸到稷山、河津,长近百公里。从巴山岭再向西是吕梁山的支脉姑射山、九原山。姑射山主峰海拔1688米,九原山主峰海拔1200米,巴山岭是护卫太平县西侧的天然屏障,当时的太平县城就建在巴山岭的塬面上。
丁村的东面约10公里,是山西中部南北走向的太岳山脉的支脉崇山,它的平均海拔1200~1300米,主峰海拔为1490米。由于主峰山体陡立,如破土而出的芦笋,人们称之为芦顶山。崇山上曾有一座古塔,因而又称塔儿山。这座山峰对丁村来说自然又是一道天然屏障。塔儿山起伏不大,从山脊到汾河东岸,地势逐渐降低,紧靠山根沟壑较多,地形破碎,以后地势便以层层跌落降低的台地形式出现。台地渐渐平坦开阔,一层层延伸到汾河边,丁村就建在紧靠汾河东岸的一块向前凸伸的台地上。由于地势低,在距丁村东仅3公里的古驿道上根本无法看到村落,十分隐秘。
丁村的南面是一道高于丁村台地的土冈,它虽然不很高,却对村落起了维护作用。村子北面是一片十分开阔平展的土地,延伸有五六公里,是丁村主要的农耕地带。
山环水绕使丁村的自然防御环境很好,更好的是它的农业环境,因为它离汾河最近,有大片肥沃的滩地,农业在很长时期是这里居民的主业。历史上汾河水量很大,不但可行船,还盛产水产品。据丁村村民讲,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汾河边垂钓,一天还可收获二十来斤鱼,如果是夏季洪水季节,水中泥沙把大鱼呛起,一天可捕几十斤鱼。有粮有鱼,丁村人的餐桌当然是十分丰盛了。
汾河沿岸虽富,但最怕水患。北方河流的最大特点是汛期水量要大于平时几十倍,而特大洪水一般几十年才来一次。旧时的太平县汾河滩是全县地势最低处,平均海拔仅有420多米,洪水一来,全县的雨水都汇流到汾河,所以,河边根本不敢建村落。清光绪《太平县志》载:“顺治五年(1648年),去秋七月大雷雨,汾水涨溢两岸,树梢皆没。”丁村虽紧靠汾河岸,却建于高地之上,再大的水顶多是淹了河滩上的农田,村里的房子安然无恙。至于被淹了的滩地,在丰水期到来前冬小麦早已收获完,平展展地晾在那里正等着洪水来淹,洪水越大泥沙越多,淤泥肥沃,秋季播种就不用施肥了。靠河道稍远一点的滩地,只要有一些简单的水利设施就可开辟水田种上水稻,周围的山冈则因地制宜种上各种果树,如枣树、柿子等。太平县的大枣儿因肉厚、核小,民国以前一直是呈献皇宫的贡品。丁村一带不但富饶,更有极好的田园美景。
汾河对丁村之利不只是农业。明清以前的汾河还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不仅渡人还要运货。汾水是山西境内最长的一条河,它发源于宁武的管涔山,长达700多公里,但汾河中上游由于水量不稳,河底岩石较多,不能整体通航,只能少部分水域行船,下游支流汇入较多,从灵石至河津一段水势较大,水量也较稳定,河上可行船放排,但河底常有巨石阻船,因此汾河上小型轻载货船较多。其他如木材,从山上先将一根根木料从支流漂下,到汾河再扎成木排,运送到下游市场,明清时期丁村建房的木材就是从灵石直接经汾河运到的。太平县的太平商帮运货到陕西,较重的物资从古驿路用马匹驮运到潼关过风陵渡,进入渭河,其他轻型货物则走水路,沿汾河直到河津换船再到潼关过风陵渡,也可以过河津渡后,再走陆路到达西安。丁村商人正是由于水运的便利才在“行商”中捷足先登,他们经营的货品多以杂货、药材为主,也经营少量粮食、油、皮毛等,这正便于水陆联运和装卸的需要。
汾河水运对丁村人而言,既是便利又是风景,它为丁村的周边环境平添了许多意境。“太平八景”中就有“汾水烟波”,而众多文人墨客还为清丽如诗画般的“汾河帆影”留下了吟咏的诗句。明邑令罗潮在诗中写道:
胜概环中土,横汾据上流。
波光拖练白,帆影接天浮。
凫雁沙边浴,鱼龙镜里游。
风平浪复静,闲杀济川舟。
更为难得的是,丁村西临汾河水道,东临太原通往河南的古驿,却闹中取静,仿佛是一处超脱于世外的桃花源。从丁村到“巴山岭”自古不通车马,要上到塬面,首先要渡汾河,然后攀上十分峻峭的断坎削壁。要携货物或挑担只能绕道史村(现襄汾县城),到地段平缓处
文档评论(0)